2014年12月7日星期日

林泉忠﹕「中國崛起」vs.港台離心力



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遭滑鐵盧後黨內軍心大亂,一時神龍無主;難掩錯愕神情的北京則忙於收集情報,思索被打亂的「兩岸和平發展」路線圖是否還能繼續推演下去;遠在美國東岸的華府則老神在在地紛紛作出解讀:香港局勢影響了台灣選舉!

話說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於123日就香港問題舉行了聽證會,到場作證的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羅素, 一方面批評北京強調香港「佔中」運動有外力介入不過是心虛的表現,另一方面則呼籲中南海讓2017年的特首能透過民主選舉方式產生。聽證會中,解讀台灣選 舉中香港因素的「高見」此起彼伏。

山姆大叔是否隔靴搔癢另當別論,從台北的現場觀察來看,早已不將「一國兩制」納入思考範圍的台北市民,香港情勢顯然不具直接左右台灣選舉的主要因素,然而兩者之間卻又存在連接點清晰的連鎖效應。

今年香港與台灣不約而同地發生反現行體制的學生運動,兩邊互相呼應。3月香港學生到台灣立法院聲援「太陽花」,10月台灣學生則飛來金鐘為「雨傘」學子打氣,說是「命運共同體」或許言過其詞,然而卻彼此感同身受。

為何?

不僅僅都是網絡世代,也不止於運動中的反既得利益與對政治人物的失望,更重要的是港台年輕人還共同面對一個揮之不去的——「中國因素」,以及在此效應下對北京離心力驟增的現象。

這裏所說的「中國因素」包含兩個層面。

其一,與大陸經濟一體化後來自北京的政治干預日趨明顯,不同的是香港已在北京的掌控之下,而台灣多半則還在只聞樓梯響。

其二,港台社會不約而同地出現對北京向心力的急速下降。才聽到這邊廂的最新民調顯示香港年輕一代對「中國人」的認同感降到回歸以來新低,又聞那邊廂台灣民衆選擇自己是「中國人」的只剩下1.1%!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日前筆者在中央研究院舉辦的「國家認同」研討會上,發表〈「中國崛起」對台灣社會國家認同的影響〉,其中的一個驚人發現是:進入21世紀後正是神州迎來「中國崛起飛躍期」,然而卻正是台灣與香港民衆的「中國人」認同急速轉弱的時期,且減弱的趨勢仍在持續。
母國的崛起,為何讓「邊陲」卻敬而遠之?北京的慣性思維是將責任推給對方或第三者,因此才有「港獨與台獨的結合」,才有「外來勢力」的甚囂塵上。

孟子有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如果北京繼續誤讀香港與台灣社會,所失去的何止是港台整整這一代年輕人。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