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星期六

江麗芬: 強權下的再啟蒙



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的兩位學生,這個星期出席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的聽證會,談及他們對香港回歸以來的情況。不過,他們既不是社運活躍人士,也不是學生領袖,獲邀出席英國國會聽證會,只因早前一名中六自修生馬駿朗在金鐘英國駐港總事領館外向英國示威,引起英方注意,於是主動提出邀請,後來由於護照問題,才改由另外兩位學生代表出席。

老實說,英國駐港領事館門外的示威活動,傳媒報道不多,就算該處與金鐘夏慤道佔領區只是相隔一街,也沒多少人注意;可是,英國竟然向前來使館示威的人提出邀請,既令學生感到滿意,也不得不令旁觀者佩服英國這個曾是日不落國的政治手腕。

相對北京來說,香港有學生要到內地反映對政制發展的意見,結果一一被拒諸國門之外,情況一如回歸後多位手無半點力、只有一張嘴的立法會議員多年來未能返回內地一樣。英國與中國,誰更能收買人心,已是不言已喻。

當然,沒有幾個港人對英國還存有任何寄望,認為一旦香港回歸後的情況變得糟糕,她便會出手相助。英國國會邀請香港學生、泛民人士或傳媒前高層出席聽證會,說要調查《中英聯合聲明》在香港的落實情況,大概只是英國政客的政治舉動,學生除了付出時間,政治「成本」幾無。

至於英國政府,從來最多也不過是官樣文章,說幾句關注香港情況的話而已。看回歸十七年多,英國政府外交部每半年為香港撰寫的報告,大多是不痛不癢;再看國家總理李克強早前訪問英國時簽署逾300億美元的貿易協議、與英女皇共膳,誰又會期望英國政府真的如其所言,履行道義責任,監察香港的情況。

只是,沒料到實際政治影響力有限的《中英聯合聲明》,原來在特區與中央政府眼中早已完成歷史任務。周三,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如是說,並指出英方對回歸後的香港「無監督權,不存在所謂道義責任」;還說《中英聯合聲明》中的「五十年不變」只是中方聲明,而非中英的聯合聲明。

這是特區政府官員首次公開這樣說,口徑與北京一致。早兩天,曾任港澳辦副主任的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也說過類似的話,但他還補充說,聲明已對英方給予很多照顧,中國政府一直信守聲明中的承諾,「說到是做到」,中資企業並沒有取代英資。言下之意,大有叫英國政府為着英資企業的利益着想,不應插手干預香港事務。

政府指出《中英聯合聲明》已完成歷史任務,就是要避免英國政府以此為藉口,乘機干預或影響香港事務。可是,1984年由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及時任中國國家總理趙紫陽簽署的一紙聲明,不但說明中英雙方對香港的共同承諾和責任,更重要的是,聲明中提到中方對香港的十二點承諾,是在國際目光下讓中國嚴肅地向世界作出保證,這包括香港在回歸後仍可享有高度自治、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司法權等等不會改變,香港人仍可有各項自由及私人財產得到法律保護,一切五十年不變。

當年,中英就香港主權談判之時,香港因為前途不明而出現信心危機,待至聲明簽署後才令情況緩和,那是由於聲明是國際間的公開聲明。想不到五十年不變承諾還未正式過期,社會擔憂中央對香港政策收緊之際,官方卻有如此訊息傳來,怎不叫港人對未來能否維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而感到憂心。

佔領運動過去,建制派廣泛流傳指出,中央對香港愈來愈感到「心淡」,對港政策只會收緊,不會放寬。上周日,陳佐洱提及《中英聯合聲明》的同一天,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也說,要在香港進行「一國兩制再啟蒙」,增加香港人認同國家和中央政府。

建制派耳語,北京一直認為香港雖已回歸十七年,但香港人心仍未回歸;佔領運動的爆發、愈來愈多抗拒內地的聲音,更為加深北京的憂慮,須要「再啟蒙」香港。

只是,看北京官員對香港的態度愈趨強硬、指稱《中英聯合聲明》歷史任務完結、不斷強調佔領運動有外國勢力介入、把香港民怨全部隱去、一些撐北京的人愈來愈囂張……令不少港人對北京愈來愈感到陌生。北京有何能耐「再啟蒙」香港人,實在令人懷疑。

其實,香港人也曾信任或支持國家。港大民調過往的調查也顯示,回歸後尤其是200708年那好幾年,港人對中國政府的信任度高達五成多六成,只是到了2011年中才向下跌,直至今年9月,其信任淨值更跌至負21.9個百分點,回到回歸前、中英爭拗頻頻時的水平。這既與特區政府支持度相關之餘,也反映北京對香港看得緊,對香港人心回歸根本無補於事。

因此,中央若希望香港人心回歸,採取強硬態度,相信幫不了忙,隨時會是幫倒忙。北京與其設法「再啟蒙」港人,倒不如效法英國政府,不如打開大門,讓門外的示威者進來說說他們的意見,彼此有商有量,效果相信比硬要「再啟蒙」來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