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6日星期六

果欄﹕開電視看警察



__阿果

過去兩星期,警方執法失當的片段、報道,化成連續劇,連日上演。劇情有的異常老套(開大風扇折磨「犯人」),有的極度離奇(「昏倒」警員突然蘇醒),有的十分暴力(大棍一揮血流如注),有的急需家長指引(警員清場後向示威者高舉中指)。

眾所周知,香港人向來喜歡圍觀睇戲,但這齣由警察擔綱主演的恐怖片,既推翻常識,又異常殘暴,心理不變態的尋常百姓(抱歉,鍾議員、王大導、高大導均不在此列)都緊閉雙目,不忍觀看。我當然沒有例外。




新聞慘不忍睹,唯有改看劇集。怎料轉了台,警察身影卻仍揮之不去——無綫電視周末王牌劇集《飛虎II》,講述警隊「精英中的精英」執行任務,儆惡懲奸;香港 電視開台劇《警界線》,開宗明義,探討警賊之間的微妙關係。作為電視迷,我對馬德鐘、廖啟智、唐寧從不反感,但近日瞥見他們出入警署,高舉正義,總不期然 心口作悶,掌心冒汗,腦袋同時聯想到暗角、警棍、垃圾袋、中指,以及一大問號——究竟有多少電視劇集以警察作題材?

為了解答問號,我求問維基(百科),嘗試做了一個(不太科學的)統計。結果發現,由2000年至今,無綫合共播出了50齣以警察(不計古代捕快)為題材的劇集,換句話說,每隔 三、四個月,就有一齣警匪片,為數絕對不少。劇集中涵蓋的警隊部門極其廣泛——由飛虎、法證、情報,到掃毒、重案、反黑、談判……彷彿定時定候,在全港市 民面前進行一場警隊大檢閱,而觀眾們又似乎甘之若飴。

警察形象 現實與劇集互動

過去兩個月,每有警方執法失當片段傳出,總有 人為之維護:香港警隊傳統優良,行事專業、極具效率……究竟以上印象是怎樣構成的?香港平民最愛奉公守法,向來少與警察打交道,又如何得知警方專業、高 效、善良?最主要的渠道,除了教育(如少年警訊),當然就是媒體——看新聞,警方高層在記者會上滔滔不絕,威風凜凜地講解破案經過;看《警訊》,英俊阿 sir警告「騙徒行騙手法層出不窮」,又進行案件重演,告誡世人;看劇集,杰佬、娥姐、Laughing哥輪流向觀眾示範,警察是大好人、真英雄,應受萬 世景仰……當中,又以每夜準時播映的電視劇最為「入屋」,影響最深。

電視劇的警察形象是怎樣構成的?美國學者Jonathan Nichols-Pethick年前出版TV Cops: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Television Police Drama一書,分析當地三十年來的警匪片種,結果發現電視中的警察形象,原來與社會環境互為影響。早年的美國電視劇,多視警察為儆惡懲奸、彰顯公義的大 英雄,劇集情節也離不開「邪不能勝正」的老生常談;至八十年代,隨着電視業競爭愈發激烈,加上社會對公民權利等議題展開討論,製作人對警察角色的描寫,也 逐漸立體,主角們仍是英雄,但這些英雄除了有血有肉,還有情緒有腦袋;到了近二十年,「警匪片」甚至不再是貼切的形容詞,因為在此類型之下的作品,已是百 花齊放,有的探討法制,有的剖開人性,有的主打懸疑推理,而觀眾對警察的理解,也變得不再單一。

追溯歷史,香港電視中的警察形象,同樣經歷 過轉折。此刻重溫七十年代的《獅子山下》,你必定會為劇中警察角色的遭遇大感驚訝——小巴司機怪他「只識抄牌,捉賊唔見你咁叻」,富家女罵他「只懂作威作 福,不知好歹」;就連妓女,也恥笑警察跟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一樣「要錢不要臉」。情節看似誇張,卻提醒我們,在廉政公署成立前,警隊在普羅大眾的心目中 確實有如過街老鼠。

之後的事,你我熟知。在廉政公署成立後,警隊開始有意識地整頓紀律,在社區、媒體展開形象工程,《獅子山下》同樣記錄了 當時情形——《鄰居警察》單元講述警隊高層刻意培育形象健康的新一代警員,扎根社區,與街坊打好關係;《富哥與我》則透過對貪污警員的負面描寫,側面呈現 年輕警員對廉潔的堅持。電視劇,既記錄了大眾心目中對警察形象的轉變,又反過來模塑觀眾對警隊的觀感。

為求洗底 警隊傳媒暗地發功

此 舉看似無心插柳,實際卻是有意為之。在《獅子山下》飾演正直警察的潘志文憶述,當年曾經在張敏儀陪同下,到警察總部與警務處長共晉午餐,飯後潘才被告知, 獲准飾演警察。警方對大眾媒介形象工程的緊張程度,由此可見。就算踏入八十年代,商業媒介熱中於開拍警察題材的劇集,警方依然透過公共關係科,暗地發功 ——製作人劉天賜當年就曾被總警司曾蔭培鐵青着臉,高聲訓斥,是無綫劇集對警員的負面描繪,令警隊招募新血出現困難。

八十年代起的香港警匪 片集,少再出現《獅子山下》式的寫實描繪。警察開始被形容為一支能幹、高效的專業團隊,破解一道又一道奇案,擒獲一個又一個悍匪。如此設定,既與大眾心目 中的印象同步,又持續確立百姓對警察的想像,甚至令大家對一連串論述堅信不移:香港治安良好,有賴警隊除暴安良;警方做事,必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你我毋須質疑。

「黑警」現 製作人如何是好?

問題是,這些論述已經走到盡頭。今天的觀眾,眼看《飛虎》、《警界線》中威風八面的 警察,腦裏卻不自覺地想起現實生活裏的一個個「黑警」。那電視製作人員今後如何是好?是嘗試按照社會實况,調整劇集內容(一如當年的《獅》),抑或為當權 者固守界線,努力灌輸「警察即英雄」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警隊建立聲譽,用了足足三十年,摧毁形象,卻只需區區兩個月。那往後的路,還該如何走下去?當權者,你要繼續躲在幕後,讓警隊打爛招牌,撕破面皮,解決他們根本解決不了的政治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