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

鄧鍵一﹕誰動員群眾?



——電視畫面在雨傘運動的動員作用


佔領運動持續了 超過60天,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始料不及。回顧整個運動的發展,一個又一個激發點,促使這個運動持續發酵,演變成今天的聲勢。926號晚上,學生嘗試闖 入公民廣場,與警察發生衝突。警察粗暴地驅趕、包圍學生,更於翌日拘捕黃之鋒、周永康。此舉引起市民更大不滿,紛紛到金鐘聲援,間接令三子宣布提早「佔 中」。928日,大批市民聚集海富中心外,欲到政總聲援不果,變成衝破警方防線,堵塞夏愨道。沒有人預計得到,警方竟然會施放催淚彈驅散人群。當天,從 下午到晚上,防暴警察拿着長槍施放催淚彈、金鐘滿佈硝煙的畫面,在各個電視頻道,不是全程直播,就是反覆重播。金鐘街頭恍如戰場的奇觀,吸引大眾眼球。即 使對政治漠不關心的沉默一群,也目不轉睛,注視這個超現實的畫面。

然後,每個人都知道,催淚彈驅散不了人群,卻激發了更多人自發參與是次抗爭。從傳媒的訪問、報道可見,當中不 少人是不忿警察向示威者(尤其是學生)施放催淚彈,才義憤填膺,參與是次運動。換言之,他們本身未必是社運常客,對普選議題也未必熱心,純粹基於赤子熱 誠,聲援被粗暴打壓的示威者。

那麼,有多少人是單純為了支持學生而參與呢?我們在佔領運動發生後首個周末,即104號及5號,在金鐘佔領 區進行了現場問卷調查。兩天訪問,共收回969份問卷,回應率為95%。(關於是次問卷調查的詳情,見本欄1110日陳韜文及李立峯〈佔領運動新組織形 態初探〉一文)問卷的其中一題,問受訪者何時決定參與是次佔領運動。當中,55.8%直言是28號當天,警察施放催淚彈後,才決定參與佔領運動。另外,也 19.6%27號,學生重奪公民廣場後,黃之鋒、周永康被捕,才決定參與運動。換言之,如果說人大831決議至學聯罷課期間,已經決定參與佔領的示 威者是「基本盤」的話,是次運動的「基本盤」,至少在進行問卷調查當天,其實只有兩成左右。
 
電視畫面的震懾力

可以說,這55.8%是整個運動得以聲勢浩大的重要成分。接下來,我們要問,這批被催淚彈激發參與的示威者,到底是什麼面貌的參與者?電視反覆重播警察施放催淚彈的畫面,在是次運動擔當什麼角色?

念上,電視不斷播放警察在金鐘街頭施放催淚彈的畫面,對推進整場運動,有以下作用:
(一)正如上文提到,煙雲密佈的金鐘街頭,是日常生活難得一見的奇觀。 無論觀眾多麼政治冷感,也總被這些畫面吸引,再三觀看,甚至有到現場身歷其境的衝動;(二)由於畫面壯觀,加上警察施放催淚彈後,現場情况瞬息萬變,入夜 後甚至傳聞警察可能開槍,各間電視台即使不是全程直播,也不得不花大篇幅報道現場情况,讓觀眾感受到事件的重要性、壓迫力;(三)電視畫面作為影像媒介, 有獨立於文字、旁白的震懾力。而警察向手無寸鐵示威者發射催淚彈的畫面,本身就相當挑釁,足以觸怒本來置身事外的旁觀者。無論電視台的編輯部如何保守,旁 白如何避重就輕,都難以減低畫面本身對觀眾造成的震撼。甚至乎,畫面呈現的信息,足以取代事件背後本來各個議題。例如,在928號之後一段時間,一些參 與者的目的就主要是「支持學生」或不滿警方施放催淚彈,多於關心普選。
 
跟「社交媒介動員」說法不一致

因此,我們應用問卷調查 的數據,特別探討受訪者使用媒介的習慣。迴歸分析的統計數據顯示,928號或之後才決定參與運動的受訪者,比較傾向透過電視新聞了解佔領運動相關的新聞 資訊,而且相對不傾向透過社交媒體知道相關資訊。這個發現,跟社會輿論反覆強調「社交媒介動員群眾」的說法不完全一致。按研究結果推斷,透過社交媒介了解 運動資訊,並自發參與的群眾,其實在較早時間,已經決定了參與運動,即這個運動的「基本盤」。更重要的是,928號或之後才決定參與運動的受訪者,相對 認同無綫新聞在報道佔領運動方面,是可信的新聞機構。

當然,我們並非要判斷無綫新聞本身是否可信。無綫新聞在這次運動中,往往被一些參與 者,指摘為「維穩」、不中立。我們的調查亦發現,認為無綫不可信或非常不可信的佔領運動參與者高達78%,認為無綫可信或非常可信的只有5%左右(而調查 進行時仍未發生無綫新聞如何處理所謂「暗角打鑊」事件的爭議)。相比之下,認為有線新聞、《蘋果日報》和《明報》可信或非常可信的分別有61.2% 65.6%46.6%。不過,無綫始終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時事資訊來源。而我們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928號或之後才決定出來的參與者,其實就是被警 察施放催淚彈的電視畫面挑釁、動員出來。即使假設他們認同無綫新聞一貫相對保守的立場,也無礙催淚彈畫面對他們造成的震撼。

過去一段長時 間,隨着新社會運動興起,網絡動員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甚至成為了社會討論各種動員的重點。至於電視,反而普遍被視為維護社會權力結構的媒介。這種看法, 中外皆然。關於社交媒介及網絡動員,在是次雨傘運動,也有類似的討論,探討參與者在沒有統一組織單位的情况下,如何靈活地統籌各種物資、動員。無疑,在運 動的執行層面,社交媒介功不可沒。然而,要做到大規模動員,電視畫面對普羅大眾的滲透力,以至震懾力,其實不容輕視。至少,我們的調查就發現,令運動一夜 壯大的主要媒介,其實不是社交網絡,而是家家戶戶的電視機。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