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星期二

黎則奮: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大有利用價值



中國人民銀行上周五突然宣布減息,市場的即時反應就當作好消息炒作,歐美外圍股市全面報升,本周一亞太區股市亦步亦趨,同樣全線造好,港股更裂口上升400多點,重返23800點水平之上。

印鈔救市 難及中國

其實,這是中國官僚國家資本主義山窮水盡、面對經濟向下滑行、地方債務危機惡化和地產泡沫隨時爆破無計可施下的最後一根救命草,就經濟而言,絕對是壞消息。

融海嘯以後,全球量化寬鬆,股市作為資產市場,已非經濟的寒暑表,反而水漲船高,純粹是貨幣暴增的現象。中國突然減息,明顯是針對日本、歐洲相繼擴大量化 寬鬆的反應,可說是國際貨幣戰爭的延續;特別是亞太經貿會議後急不及待推出的「滬港通」效果令人大失所望,原先計劃南水北調的「滬股通」引入外資以打救內 地股市、從而創造財富效應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持續經濟增長的如意算盤打不響,不得不再下重藥,突然宣布不對稱調低貸存基準利率,挽救瀕臨停滯的中國經濟。

不管凱恩斯學派抑或貨幣主義者,資本主義國家挽救經濟危機,不外增加投資和貨幣供應二途。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全球各大主要經濟國家無不大印鈔票救市,但以投資規模和增加貨幣供應量計,誰也不及中國。

溫政權固然投擲4萬億人民幣大搞基建,鼓勵企業借貸投資,結果出現產能過剩、經濟結構失衡和貪污腐敗,後遺症至今未除;中國的貨幣供應更超英趕美,泛濫成 災。以M2廣義貨幣計,2007年中國的M2只有40萬億元人民幣,現時已增至120萬億,增加兩倍;即過去七年,每年平均增加10萬億以上;同期美國和 歐羅區增加的貨幣供應,經滙率折算後,只分別增加73萬億和71萬億,不斷量寬的日本也只是增加46萬億,遠遠不及中國的規模。

貨幣供應 大幅增加的後果,理論上本應是通貨膨脹,但中國人民銀行大量增加的流動性,除了透過國企借貸巧立名目投資溜進貪官污吏的口袋裏和房地產外,不少已經通過或 明或暗的多種渠道流往海外;單是外國記者調查組織早前公布的數據,2008年後的五年內,中國五大家族通過空殼公司流走的資金,估計已高達3萬億美元。這 部分解釋了何以中國央行印銀紙愈多,民間中小企的銀根短絀情況愈趨嚴峻,以及通脹率處於五年來新低水平的反常現象。

中國的財金官員不是不知道國情,所以過去兩年來一直不肯放寬銀根,但面對不斷收縮的經濟現實,也不得不在降息降準以外,以不同的寬鬆措施如公開市場操作、不對稱貸存基準利率定位放寬貸款、推出中期借貸便利措施等,企圖搞活經濟。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天集團性和系統性的貪腐制度未能根治,任何放寬銀根政策,數以千萬計的貪官污吏總有辦法化公為私,把銀紙轉進自己的口袋裏,然後調離中國,逃之夭夭,結果意願良好的經濟政策始終無法發揮應有的經濟效能,徒勞無功。

聯合鄰國 抵抗歐美

習李政權上台兩年後,原先大言炎炎的所謂「克強經濟學」已經無聲無息地消失於無形,什麼「城鎮化」、「自貿區」和「內需帶動經濟」政策,全都經不起無情的經濟現實考驗,一一破產。

錯,過去一兩年,國內消費佔GDP的比率表面上過了半數,但扣除國家補貼的汽車、家電下鄉等政策的貢獻(實質是國家變相投資),真正源自人民經濟能力的國 民消費有幾多,大家心知肚明。換言之,早已不提多時的所謂「中國模式」的經濟增長模式始終沒有根本改變,還是主要依賴國家投資和出口貿易帶動。在經濟結構 不變下,「國富民窮」造成的貧富懸殊深層次矛盾不會解決,所謂依靠內需帶動經濟增長的神話注定成為空話,根本不會實現。

十八大四中全會 後,「近平經濟學」已經悄悄崛起,替代「克強經濟學」。基本的要點,就是在所謂「一帶一路」的總體發展策略下,準備大量輸出國家資本,大搞區域基建經濟, 把相對高增值的高鐵服務輸出,企圖為正在走向下坡的中國經濟注入新動力。中國資本走出去,一來可有效利用近4萬億美元的外滙儲備,減少受美元霸權牽制,二 來窮得只剩下錢的中國,可利用銀彈政策籠絡鄰近國家和金磚四國,建立以中國為核心的新經濟共同體,抵抗歐美日的經濟霸權。這也是配合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戰 略部署。

習近平的帝國夢能否如願以償,尚待歷史證明,但中國資本要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就必須利用香港這個戰略性地位無可取代的國際金 融中心。說香港已被邊緣化的論者均昩於大勢,主張港幣滙率與人民幣掛鈎的學者也是依書直說的蛋頭,不明白《經濟學人》批評「黑箱作業」的中國,一天不願意 全面開放資本賬,就必須利用可操控的人民幣港元兌換機制,協助輸出中國資本和推行人民幣國際化政策。中國需要香港,肯定大於香港需要中國。在政治博弈上, 港人可恃的,亦唯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