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852郵報: 《文匯報》向民主黨獻「死亡之吻」 批「進師盟」激進圖分裂泛民




今日《文匯報》A19「政情與評論」版面,「資深評論員」郭中行以「激進反對派謀佔『教協』 夾擊民主黨」為題,指由吳美蘭、陳竟明、梁德賢、孔令暉及「教協」理事韓連山組成的「進步教師同盟」(進師盟),意圖將政改方案拉倒,「當中的關鍵就是將溫和力量綑綁住」。

其實,《文匯報》說的「綑綁」(Bundle Effect)不無道理。現在19名教育界人士組成的「進步教師同盟」,競逐教協新一屆監事選舉。而各參選人欲借今次選舉改革教協,如競選連任監事的施安 娜更舉出前會長張文光於2010年在沒有諮詢會員的情況下,投票贊成政改方案的例子,不希望相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必須強調,教協與民主黨的關係密切,而教協成員的意見,分分鐘亦能左右民主黨。如「進師盟」成員能成功當選,變相左右教協原來的立場,換言之,達到「綑綁」之效果。

「綑綁」,簡單而言便是團結,而泛民面對政改的立場,就正正是不團結。因此,不但是「進師盟」還是泛民其他黨派,現在要做的,就是把所有泛民、特別是民主黨團結起來。
須知道,民主黨主席劉慧卿曾表示,只要政改方案是符合國際標準及平等原則,又是全民投票出來的方案,即使方案沒有公民提名,亦可接受。又指要把握任 何一個可以成功的機會,讓不同政見的人士可以獲提名參選,實現符合國際標準和令選民有多元選擇的真普選。換言之,民主黨只要求「泛民有人入到閘」便可,亦 因此令民主黨在立法會內可以左右政改方案的6票,變得岌岌可危。

然而,另一邊以公民黨為首的,始終都是以「公民提名是穩陣」,公民黨主席余若薇日前接受《852郵報》訪問時亦指,「不團結的話只會錯失良機」,而 且「只要民間社會『企硬』捍衛自己的提名權,則立法會議員也要聽民意」。言則,余若薇其實欲以民間社會的「企硬」,「綑綁」對公民提名有保留的立法會議 員。

而只有這樣綑綁成功,泛民才能有與政府,甚至中央討價還價的籌碼,說到底,還是立法會議員的票數之爭。但是,如果最後泛民能團結一致,堅持公民提 名,就算政改拉倒,輸家也不會是泛民,相反,卻是特區政府,以及希望讓香港體現中國或民主的中央。因此,無論是進取的公民提名,還是退守的原地踏步,泛民 都應爭取「綑綁」,一致地作表態及表決。
事實上,《信報》特約評論員練乙錚早前撰文時亦表示,泛民黨派應該有「爭取不到,不如拉倒」的策略,「因為這次談判結果不理想,拉倒了還可寄望下次,接受了卻等於替爭取民主選舉特首的那部分運動劃上句號」。

再回看2005年,當時的政改方案,就是由於泛民「捆綁」投票,選擇寧讓政改原地踏步,也不要行差踏錯,就是「綑綁」成功的最好示範。但至2010年,因為民主黨提出終極方案,繼而「走入」中聯辦進行「密室談判」,「綑綁」因而失敗,帶來的結果也是有目共睹了。
《文匯報》是日評論批評「進步教師同盟」,就儼如是一種「反綑綁」。該篇評論指,「進步教師同盟」欲通過控制「教協」、「支聯會」,利用這兩個與民 主黨關係密切的組織,由外而內向民主黨施壓,「最終就是令民主黨就範,在政改上乖乖歸隊」。評論再次罕有地變相支持現屆的教協理事,又把「進師盟」標籤成 「激進反對派」,似不欲看見這些「激進反對派」衝擊現時的「溫和力量」,其目的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852郵報》問過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教授成名,他表示「左報登得出這篇文章」,有可能因為今次出來競選、要求改革的那一批,「是左報、中 央,甚至中聯辦不想見到的」。成名指,教協並非只重視教育改革,在過去很多政治議題都會發聲。今次參選人之一的韓連山,無論是2012年反國教,還是現在 的普選都是非常積極。如果這批人順利當選,在教協可謂多了一批改革力量。但是,如果因為他們當選而可綑綁民主黨,就「跳得太遠了,因為教協的領導層和民主 黨的領導層重疊的非常少」。

成名又認為,民主黨現時的立場是比較溫和,令外界覺得他們是眾多的政治力量裡面,其中一個最願意妥協的。不過,要民主黨與其他泛民政黨站在同一陣線,現實上仍有很多變數,因為他們的最後立場不是其他政黨的看法,「而是他們怎樣去估計他們核心支持者的立場是怎樣」。

對於今次《文匯報》的評論,成名估計是意圖分裂泛民,「左報讚揚的組織,容易引起市民的反感,是一個死亡之吻」。他又指報道未必分化到泛民,但對一 些本來對民主黨有反感的人,有部分會更反感。不過,成名認為這不算是「反綑綁」的一種,因為泛民未必這麼容易綑綁在一起,「如果說反綑綁,有少少假設了有 這個(綑綁)效果」。反而,他覺得評論有兩個目的,第一是進一步打擊民主黨的形象,第二,意圖將教協改革派的獲勝機會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