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星期日

鍾樂偉: 從韓國經驗看香港電視風雲




有說電視台的數量和多樣性,可反映一個城市的發展、開放與文明程度。自由城市的電視台理應比專制社會多,因為言論與出版自由正是社會最寶貴、人們最應珍而重之的權利。

然而,無論在民主或專制的社會,政府對電視台的管制一般遠比其他如媒體電台、報紙與互聯網多,例如對電視台牌照審批、節目內容尺度、私人公司持有的電視台股權等等,都有極為仔細的限制與法例保障。

近日香港鬧得滿成風雨的爭議,正因免費電視牌照的審批而起。作為亞洲重要城市,香港電視台管理與文化政策,卻遠遠落後於其他亞洲城市。相比之下,韓國雖然經歷過以電視廣播為政治宣導與控制國民思想工具的軍事獨裁時代,但近20多來民主政制鞏固以後,韓國的電視廣播發展已逐步成熟,並在政府的周詳政策盤算下引入不同類型的公私營競爭,使韓國電視節目的質素日益上升,韓劇更成為韓流的一大支柱。

韓國電視台發展經驗告訴我們,電視廣播政策應該敢於開放市場、引入競爭、支援本土電視台、協助培訓人材,如此宏觀兼有部置的廣播政策,才能培養大城市應該具備的媒體文化。

韓國電視台發展史

60年代是韓國電視台制度的嬰兒期。透過軍事政變奪權的朴正熙政府建立官控商營的電視體制,以電視控制國民思想,更動用公營廣播來進政治宣傳,強化國家認同與推動經濟發展。

第一個屬於韓國的電視頻道「韓國放送公社 (Korea Broadcast System, KBS)」於1961年成立。數年間,另外兩間私營電視台「文化廣播公司 (Munhwa Broadcasting Company, MBC)」和「東洋(Dongyang)」亦告成立。最初,MBC雖說是私人企業,但朴正熙家族所掌握多數股權,所以也有政治宣傳的嫌疑。
就在3間電視台處於半公私營的狀態下,1979年朴正熙被暗殺。198011月,軍方將領全斗煥發動軍事政變,並且在清除異已的過程中殺害昔日戰友及屠殺光州成千上萬爭取民主的平民百姓。全斗煥為鞏固政權,先整頓社會的反對聲音,頒布戒嚴令來維持社會秩序、加強控制媒體。1980年正值戒嚴,全斗煥把私人電視台整併在公營的廣播體系內,更強調電視台應負上公共責任。合併後大部份私營電視台被併入KBSMBC的七成股份也由KBS控制,此舉也使政府更有效直接控制電視台的人事、經費與節目。

但由於電視台轉為公營,本來左右營運的資金問題便隨之消失,而且全斗煥放鬆管制娛內容,KBSMBC 遂互相競爭以迎合大眾品味,質素日益進步。同時80年代冒起的民主運動,也帶動了公民社會監察電視台的聯盟出現,他們一方面反對政府干預電視台節目運作,認為公營電視應是服務大眾,另一方面又反對把電視台私營化,擔心萬一開放讓私人企業投資電視台,最終電視台的擁有權也會一個個落入大財團手中。他們堅持電視台應具備公共性,也要獨立於政商的勢力以外。

隨著90年代初韓國政治制度全面民主化,公民社會愈來愈關心媒體民主。民主政府為媒體解禁,第一步為引入媒體競爭。1991年韓國政府通過新的「廣播條例」,奠定了建立具競爭環境的新電視台政策藍本。首間私營電視台也隨之成立,名為SBS株式會社 (Seoul Broadcasting System,即SBS)SBS的出現,直接影響一直由KBSMBC壟斷的電視市場。此外,自1993年起有線電視台也成為韓國電視業的新契機,50多條有線頻道迫使無線電視市場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引入私營電視台後,電視台愈來愈著重廣告收入。原本,KBSMBC都是公營電視台,收入來自政府;但自80年代尾起,KBS不再依賴每家每戶每月繳付的港幣18元的月費,而是由廣告收益支撐主要電視台的營運開支。面對廣告商的壓力,電視台須改為以收視率來衡量表現,提高服務質素,向市民提供更具市場價值的節目,才能吸引觀眾。

韓國市場面對全球競爭,金融危機亦迫使韓國需要外國援助。美國要求開放韓國電視產業,讓更多美國節目自由進入韓國,提升市場佔有率,韓國電視台遂面臨另一波衝擊 例如在2000年實施的「廣電法」中,韓國政府放寬外資持有有線電視台的股份比例可達三分一。同時,衛星電視台於2002年引入韓國, 也使更多市場元素引入至韓國電視產業,帶動市場更趨成熟。

但韓國公民社會堅持電視台必須承擔一定的公共責任,所以雖然國內電視台已慢慢開放面向市場,但同時政府仍保障公營電視的地位,並限制私人資本特別是限制大財團與報刊投資電視台,阻止垂直與橫向的市場壟斷。自1980 起,韓國限制大財團擁有無線電視台以及有線電視系統,直到2000 韓國即將開放外資時才為放鬆;但大財團與報刊依然無法入股無線電視台,這也間接使公營電視台可以在一個有保護的環境下,好好裝備來面對來自國外的挑戰。

既然是公共責任,「廣電法」也規定電視台必須製作一定比例的新聞時事、文化與娛樂節目 (如至少三成新聞節目、不多於五成的娛樂節目;娛樂中,電影佔兩成、動畫三成、流行音樂五成)。同時公營無線電視台也要確保本土節目佔總播放時數六成;而有線與衛星電視台亦要播放四成本土節目。這些規定讓電視台既滿足市場需求,也能保障韓國本土製作有曝光機會。

就在這環境下,韓國的公營電視台 (KBSMBC)獲得了史無前例的擴張空間:一方面政府繼續投放資源,訓練新一代電視節目人才,鼓勵國內製作更高質素的節目,用以配合國家向外輸出韓流的文化政策;另一方面,由於公營頻道擁有壓倒性的規模優勢,也受惠於政策保護,避免大財團直接競爭。KBSMBC有能力繼續向有線電視和衛星頻道擴張。而且,近年剛發展的數碼電視頻道中,KBSMBC也肩負推動發展的責任,同時帶來經營優勢。所以愈來愈多利潤湧進公營電視台,再把營利投資在生產上,電視節目質素不斷改善,這便成為韓劇大舉輸出亞洲多國的成功條件。

作為保守派與親美份子,李明博總統2008年上任後隨即配合美韓自由貿易協議,開放國內電視台市場,讓更多美國的影視節目進口。但公民團體群起反對,堅持開放予外國市場將會破壞國內電視產業的公共性和韓國本土語言節目生存空間,至今外國節目亦未見湧入韓國。但私有化電視台的趨勢亦逐漸形成, 2008年李明博減少大財團與報刊擁有無線電視台的限制,2012年修改後的「廣電法」也批准大財團與報刊開辦自家有線電視頻道。有線電視台市場開始為公營電視台帶來潛在威脅,例如在上年MBC的公司內部研討會中,已表明擁有MnettvN等數個有線頻道的CJ E&M集團,是左右MBC未來市場發展的一大競爭壓力,可見開放了的韓國電視台市場,雖然令傳統電視台受壓,但也使市場愈趨成熟多元。

建立公平市場

為確保電視市場公平,韓國政府一直堅持發牌、審批內容和限制播放比例,務求使公營、有線、衛星與最新的數碼電視頻道達至市場平衡。今天一般的韓國家庭電視台選擇愈來愈多,特別自從於2000年和2008年韓國先後引入衛星Skylife與數碼頻道後,每個家庭都可以有數十條有線與數碼頻道選擇,而愈趨市場化的「公營對私營」市場競爭方向,使觀眾有更多具質素的節目供選擇。

「廣電法」限制公營無線電視台的營利,三家無線電視頻道的廣告收益比例,也受韓國廣播廣告公司 (Korea Broadcast Advertising Corporation,即KOBACO)監控。一般而言,KOBACO會限制三家無線電視台的廣告時段比例,避免過份依賴廣告收入,違反了公共「責任」,所以雖然KBSMBC都十分重視收視率,但卻不是影響電視台營利的主要因素。於是公營電視頻道在多方牽制中下成長,既有些微的商業誘因、也肩負著公共責任,使公營電視台在政府可掌握的環境下發展,也不會完全阻礙有線與其他衛星頻道的市場空間。

此外,法律列明清楚電視台公司能夠擁有其他電視頻道的比例,避免一台獨大。一間擁有無線電視牌照的公司,只能跨擁有最多一條衛星電視頻道;一間有線電視台也只能控制有線電視的網絡管理與節目制作,不能跨領域擁有無線電視台。當然2008年李明博上台後電視台政策改變大財團與報刊集團也可入股電視台,他們可以擁有一成的無線電視台、三成有線電視台與四成九的網絡電視台股權,但私有化電視台市場,在韓國還未算獲得公民社會認同。

為加強監察與平衡市場發展,KBS也建立了觀眾與機制,由專業人士組成諮詢委員會,主動蒐集觀眾意並回應,做成報告並反映在政策、節目與製作上,可見韓國電視台營運尊重不同持份者意見, 市民亦有話事權。

開放與保護國內市場並存

在政府的宏觀政策下,韓國電視市場一直都在開放與保護之間搖擺,並找到生存之道。早於80年代,為了強化思想控制和抑制反對聲音,韓國所有電視台被併歸於公營體制內,並以公共利益為名牢牢地被政府掌控,此舉卻孕肯了具規模的公營電視制度。後來雖經民主化衝擊,但私有化卻未有成為民眾要求電視台體制改變的理據,公民社會認為公有電視台應具有公共性,獨立於政商勢外之外。開放讓投資者入股只會造成大財團借機壟斷電視台的私有化問題。

但到90 代初期外國節目將大舉湧入之際,韓國政府先開放市場讓私人資本進入無線電視台與有線電視,令國內電視內容更多樣。但由於韓國政府仍視公營電視台為最大根基,所以對私人資本仍有諸多限制,如限制大財團進入無線電視台,這樣也使公營電視台在受保護的環境下進步與改革,擴大利潤之餘也增加生產投資,亦可以學習西方節目製作的優點,但也不失競爭帶來的變數與推動力。

後來,當公營電視台在政府大力支持和韓流政策下成長後,成熟了的KBSMBC已有能力在不影響廣告營利的前提下維持公共性,所以韓國政府便慢慢開放其他有線、衛星、數碼與網絡電視頻道,也開放讓大財團投資電視台,而且政府開始放寬外資投資韓國電視事業的條件,一波波的私有化卻未見衝擊原有公營電視台,皆因韓國政府早已有全盤的「公營與私有化」的政策部署,讓適當的競爭在合理的時間出現,使市場更趨成熟。

香港呢?

開放多一個牌照,合理交代評審結果,當然是當下公民社會對政府的基本要求。但更重要的是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香港既然號稱亞洲大都會,自然不能欠缺全盤與具部署的公私營電視台推廣與營運政策,在合適時間讓公營電視台得到保護,待成熟後再引入不同類型的競爭,使市場激發更多的可能性,推動節目更貼近市場品味,這才是長遠香港電視台最需要做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