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任何人高叫「反對融合」、「拒絕赤化」等針對內地人的口號,總有掌聲永不落空。但從政者卻不能只看得失,不分對錯。
高速的中港融合,確實帶來種種問題,不易解決。這個現象當然非香港獨有,在全球化過程中,資金、人流、消費力等高速跨境流動,因而為個別經濟體帶來衝擊構成壓力的情,舉世皆然。但香港的獨特之處,是我們身處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毗鄰,因兩者經濟實力差距太懸殊,令我們很容易處於一個依賴狀態,也大大削弱了我們的議價能力。而這種不對等的關係,也同時出現在政治層面上。作為一個地方政府,香港無法對國內的政策、法規和需要完全置之不理,因為兩者始終存在覑某種形式的從屬關係,也因此很難令本地民眾相信特首真的可以完全站在香港一邊,去捍衛本地利益。特區政府即使要與內地據理力爭,也大概只能小心行事低調進行,不可能大鑼大鼓大事張揚。但在公眾眼中,這就是政治上的「自我矮化」。這種感覺不知不覺間強化了特區政府「出賣香港」、「討好內地」的論述,慢慢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不斷深化港人對與內地融合的厭惡。
針對大陸人 博取掌聲的便捷方法
港人對內地人來港搶脇位、搶奶粉、搶學位等有怨言,完全可以理解。但假如把這股怨氣視作政治資本,刻意把民怨發展為一種仇恨情緒,動輒把所有問題都歸咎到中港矛盾上,卻又是另一個問題。作為政治領袖,當然有責任去反映民意,甚至以此逼令政府作出回應,以解民困。從政者固然要有實踐個人政治目標的熱情和決心,但同時也要兼備抽離於表象的冷靜,懂得掌握分寸(sense
of proportionality),不應完全被民眾情緒或者個人的觀點所牽引。所謂分寸,首要是尊重事實,不應刻意扭曲、甚至誇大社會矛盾去配合自己的論點,行事也不能只從方便動員角度出發、或者只求滿足一己虛榮心。不幸地,一股政治歪風逐漸在本地生根,針對大陸人的論述已成為了一種博取掌聲的便捷方法,萬試萬靈。
近年興起的「拒融合,反赤化」言論,差不多把所有香港現時面對的問題,都簡單歸結到一個原因:太多大陸人到港,而當中新移民大量湧入,更是罪魁禍首。香港要在單程證審批權上有更大的發言權,合情合理。但把所有問題的成因都歸結為「大陸人太多」,不單把問題過於簡化,也迴避了問題的核心,無助於改善現。人口增加,固然會增加住屋需求,但假如說香港的樓價高企、供求脫節也完全是因太多新移民來港,卻未免以偏概全。同一批政客,長期以來不是認為香港的住屋問題根源於「地產霸權」嗎?大地產商壟斷供應、政府過分依靠賣地收入、本地經濟結構高度依賴房地產業發展,因此必須維持高樓價不是更根本的原因嗎?但奇怪的是,多年來為何這些政客和他們所屬政黨,從沒有認真提出改變政府財政收入結構和擴闊稅基以減低對地產業的依賴的方法。更甚的是,當年政府提出開徵銷售稅時,正是這群口口聲聲要打倒地產霸權的代議士,要求終止政府的諮詢程序。又或者所謂霸權,不單有壟斷資源和話語權的一方,也有被教化到「甘心命抵」去受奴役的一群。就是說,假如大家不視買樓為人生終極目標,甘心為樓奴,霸權也無法確立。換言之,要打破霸權,需要有人敢走出來推動一種挑戰大眾主流意識的覺醒運動。但這些動作肯定引來群眾反感,吃力不討好。相比之下,針對無權無勢,「犯眾憎」的新移民大概輕鬆得多。
香港住屋問題 不是根源於「地產霸權」嗎?
「反赤化」的論述,不單認為新移民大量湧入會令民生困難,更視之為北京的一種政治策略,情就有如「漢化西藏」一樣,試圖以大量移民去改變香港的精神面貌和加強政治滲透。持單程證來港人士中,確實有一定數目是以非家庭團聚理由來港,我無資料去百分百肯定說當中沒有所謂的中共間諜,但當然提出這種觀點的人也沒有什麼實證支持。但假如說所有跨境婚姻都是政治陰謀,所有港人內地配偶都是有指定的政治任務來港的,卻是對這數十萬家庭的一種侮辱。中共即使有這種盤算,有沒有能力去落實執行也存在問號。又或者有人會反駁說,中共毋須刻意為港人配對對象,總之來自大陸的新移民就很自然地會傾向支持親中政黨,自動成為愛國陣營的鐵票。但假如內地真的如「反赤化」論者所言是一座人間煉獄,那麼在內地生活過的新移民,不是應有更大的理由去拒絕中共的在港代言人,甚至更有動機去以選票懲罰他們作為報復嗎?即使不說家庭團聚是基本人權,我們也要明白不少跨境婚姻,都是涉及本港低下層人士的。中年男子因收入不高無法在本地找到伴侶,跑回老鄉「搵老婆」,在八九十年代是一個很普遍的情,也導致不少老夫少妻的現象。說到底,這是一首低下層的悲歌,背後的成因就是貧窮問題。政客信口開河,隨便對這群跨境家庭開刀,這又是否符合他們一貫的關顧弱勢,致力扶貧的姿態?
這些「反赤化」的觀點背後,還有覑一種純正香港人的觀念,就是香港的一切只是屬於這群根正苗紅的人,其他人無權分享,更不要來搗亂。香港人是什麼?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和論述,但每個社群的身分形成既取於決聚居模式、共同歷史、血緣關係,也繫於某些共同價值和觀念。近年流行說「核心價值」,內容是什麼言人人殊各取所需。我沒有能力和打算羅列出所有內容,也不會把很多高尚的原則例如民主、專業、包容等隨意放在其中。但我深信,香港人的生活態度離不開競爭精神。從積極層面來看,這是推動社會向前,甚至是生存的根本辦法。這種想法不斷驅使港人以近乎自虐形式力求上進,天天誠惶誠恐地要提高自己競爭力。這種潛規則的背後,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殘酷的森林定律。這種成王敗寇的心態,充分反映在各種社會資源分配的制度上﹕重視考試強調名次的教育制度、你爭我奪的職場邏輯,以至敵視社會福利、「綜援養懶人」等觀點都能體現出港人對淘悤汰弱原則的認同。我們的社會不見得特別強調關愛仁厚,但卻在「擁抱」競爭時不自覺地孕育出對公平的堅持。我們反對特權,討厭任何形式的世襲承傳,也因此重視法制規章,以社會廉潔和法治精神為傲。因為我們相信假如沒有真正的公平競爭,就沒有有效的汰弱留強的進步機制,香港只會逐步走向靜寂凋零活力不再。但「反赤化」論鼓吹的卻近乎是一種世襲論:我是三代港人你們新移民不是,所以你永遠只能是下等人、低人一等。箇中主張就恍似新界原居民的論點一樣,因祖先先於英國人立足於香港,所以就應享有種種特權,把身分、財富、地位和權力的劃分繫於血緣和歷史原因上的,與個人能力完全無關。這種「新原居民」的論述,鼓吹的是迴避競爭、講求血緣、強調出身,這些都不是我所熟悉的香港形態,更遑論是我們所認識和認同的共同價值。
「新原居民」論述
請容許我天真一點,在這價值混亂的世代還保持一點期盼,寄望從政者還會有一定的道德底線。但眼前所見的煽動偏見欺凌弱勢所為,以一己政治利益凌駕於基本人權的歪理,因個人的偏頗論點而置事實於不顧的劣行,絕對是政治的墮落。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助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