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星期一

關焯照﹕葵青港的哀歌




「五一勞動節」當天,和記埔(和)港口集團董事總經理馬富德在「觀點」版撰文(題為〈葵青港的烽煙〉)批評:

1. 工會和工會領袖利用這次碼頭工潮獲取政治籌碼;

2. 工會的活動不單迷惑港人,更危害香港;

3. 工會的整體策略只是以文革式的橫額及標語直接攻擊和主席李嘉誠,更於李嘉誠住所及和旗下的零售商店示威。

對筆者來,以上的批評只是陳腔濫調。過去和高層也曾做出類似批評。主要目的無非是企圖矮化和妖魔化是次發動罷工行動的工會職工盟和立法會議員李卓人。但從職工盟「碼頭工人罷工基金」在過去30多日已籌得款項高達800萬港元來看,再加上大部分是小型捐款,反映不少市民是支持這次葵青碼頭工潮,看來和的管理層不斷在傳媒攻擊工會的策略不會有太大效用。

企業社會責任

整個工潮爆發至今,筆者最失望和不滿的地方是HIT及和高層拒承擔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在馬富德的文章,他又再一次重申和的立場,罷工工人只是獨立外判公司的工友,並非直接受僱於HIT,因此外判工人與HIT及和是沒有僱主和僱員的關係。但這種推卸責任的態度正是市民所不能認同的。大企業利用外判制度減低成本,意圖增加盈利,但一旦外判商出事,他們即時扮演旁觀者,這是否一個負責表現,香港市民看得很清楚。

在商業管理文獻上,CSR的研究已出現了超過半個世紀。筆者最近利用谷歌搜尋器(Google Search)尋找「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三字,竟然找到超過9500萬項結果,在谷歌學者搜尋器(Google Scholar Search)則找到超過160萬項結果。顯示CSR理論在學術和社會上均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CSR的定義主要觸及5個範圍:(一)社會、(二)經濟、(三)環境、(四)持份者和(五)自願性。筆者相信首3個範圍和CSR的關係是頗明顯,並不需要再就此作出解釋,反而最後兩個範圍,持份者和自願性,則需要花篇幅闡述,令讀者更加了解CSR的重要性。

根據文獻記載,持份者不僅是聚焦於企業與員工、供應者和消費者的關係,更需要考慮到企業作出的商業決定或行為而受影響的人或社區,即使他們與企業沒有直接關係。換言之,從持份者的角度來看,HIT及其大股東和對不能逃避CSR

至於自願性方面,文獻通常是指CSR及商業道德和超越法律賦予的責任與義務。但現在HIT及和單單停留在法律層面,表明碼頭外判工人與他們沒有合約的關係,但從企業道德作為衡量標準,資方在這方面的表現的確令不少市民失望。

自尋煩惱?

馬富德在他的文章也提出香港的港口貨櫃運輸業的利潤空間非常微薄。筆者並非物流貨運專家,所以不適宜作出這方面的評論。但筆者希望馬富德或其他管理高層可以解開以下疑團:今年3月,和旗下新加坡上市的和港口信託斥39.17億元向新加坡港務局及杜拜港口購入葵涌八號西貨櫃碼頭,令和在貨櫃碼頭的營運份額再次增加。如果本地的港口生意難做,為何和又買入八號西貨櫃碼頭呢?難道李嘉誠父子喜歡自尋煩惱?

最後,筆者希望以中文大學商學院的一份調報告作為此文的終結。在20114月,中大公布「企業社會責任調報告」結果。調顯示有七成半的受訪者認為香港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做得不足。至於香港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不足的原因,有六成七的市民相信企業只是看重利潤。而有六成七的市民則認為香港企業表現最差的項目是保障員工利益。現在貨櫃碼頭的工潮正好反映不少本地企業未有做好社會責任,以盈利掛帥,忽視基層勞工權益。李嘉誠曾經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奉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現在卻容忍旗下的公司打壓工人利益,漠視工人的訴求。眼看一班工人幾經艱苦後才能得到9.8%加薪,筆者彷彿聽到哀歌徐徐奏起。

作者是獨立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