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9日星期二

沈旭暉:英國最後的大國外交-戴卓爾夫人的國際關係理論




戴卓爾夫人病逝後,她的一生功過、內政外交、乃至對港政策都已被廣為評論,但不少人忽視的是,其實她對國際關係理論有自己的一套見解, 無論是否同意她,都不能否定她具有大國戰略眼光。她的理論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數個相互補充、乃至衝突的體系組成,而且到了今天,不少國際案例,依然有 「戴卓爾理論」的影子。

一、戴卓爾夫人以反共著稱,但並不盲目反獨裁。她對不少獨裁政權都保持友好,例如智利獨裁 者皮諾切特;而她對南非、羅德西亞白人政權的批判,也相當有保留。她反對的主要是作為一個對外擴張陣營的共產帝國,強烈支持美國總統列根針對這個「邪惡帝 國」的幾乎一切行動,並因此被視作終結冷戰的功臣之一。這道公式,在冷戰結束後其實繼續在中東出現:英美都支持沙特、阿聯酋、埃及等友好獨裁國家,反對敘 利亞、伊拉克等被視為有外擴野心的獨裁政體,直到茉莉花革命爆發。

二、戴卓爾夫人以戰勝作為共產國家龍頭的蘇聯為己任,但 同時其實希望保留冷戰的二元格局,因為那對英國最有利。在那個格局,戴卓爾夫人令英國成為美國陣營的二把手,她和列根的關係平起平坐,有時更能對美國施 壓,不同後來貝利雅淪為布殊的附庸。英國除了針對另一方的敵人,也著力避免陣營內的其他勢力冒起,例如歐盟的前身。戈爾巴喬夫實行改革開放後,戴卓爾夫人 情願這樣的蘇聯繼續存在,去維持二元體系,並親口告訴戈爾巴喬夫她「不希望兩德統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一派學者相信冷戰後的國際亂局,就是源自失去二元 格局,並希望以中美為主軸,重構一個二元體系,假如成事,日本也可能扮演當年英國在體系的角色。

三、戴卓爾夫人對歐洲態度 鮮明,既要加入其共同市場,又對任何可能削弱英國主權的機制極度抗拒。英國至今拒絕加入歐元區、現任保守黨首相卡梅倫聲稱連任後將舉行是否留在歐盟的公 投,都與她的路線關係至鉅。戴卓爾夫人的疑歐態度,除了源自英國人的民族主義,也反映對聯邦主義者的不信任,擔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等會凌駕英國議會民 主,並削弱英國獨自處理經濟危機的彈性。近年歐盟爆發危機後,希臘、塞浦路斯等都讚賞英國的智慧,而戴卓爾夫人在下台後,依然不時「勸勉」愛沙尼亞等小國 不要加入歐盟,相信這條路線,會繼續成為歐盟內部鬥爭的其中一條主軸。

四、戴卓爾夫人與智利建立的特殊關係,在國際格局中 頗有特色,因為那是先有相類經濟發展模式、後有共同利益、繼而深化至軍事層面的盟友關係。今天我們熟悉的「戴卓爾主義」,其實源自智利皮諾切特右翼政權的 佛利民式經濟實驗,她以「智利模式」為師時,屬於全球先驅。後來福克蘭群島戰爭爆發,與阿根廷存在邊境糾紛的智利成了唯一支持英國的南美洲國家,為英國提 供了大量寶貴情報,那是戴卓爾夫人政治生涯的轉捩點,因此她視皮諾切特為生死之交,在後者下台面臨起訴時,還親往探望。現在的金磚國家原來利益互不相干、 乃至互相衝突,但經濟發展模式相近,開始謀求深化為戰略合作,部分也和英智關係異曲同工。

五、福克蘭群島戰爭雖然沒有根本 影響世界局勢,卻開啓了一個模式,就是英國通過福克蘭群島的千多名居民,把戰爭建構為一場「認同戰爭」。當時世上支持阿根廷理據的國家為數頗多,根據剛解 密的戴卓爾夫人文件,甚至有她身邊的黨友提議放棄福克蘭、接回全體島民。但最終英國成功扭轉國際輿論,把阿根廷描繪成侵略者,靠的就是強調島民對英國的認 同和英式生活習慣,以及誇大阿根廷佔領群島後的舉措,以突顯對方為「他者」;事實上,她處理香港問題原來也希望使用同樣模式。冷戰結束後,不少戰爭的交戰 方都刻意建構居民認同,以求影響戰局,也是福克蘭戰爭的故智。

從戴卓爾夫人的回憶錄可見,她對國際事務興趣極濃,從不懷疑自己的世界領袖身份,也因而忽略了對黨內矛盾的警惕。她下台後,英國再也沒有大國外交的氣派;她離去後,也許英國再也產生不了下一位大國領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