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星期一

呂秉權﹕擇善固執,行善固執



 
香港人向來樂善好施,為善不甘後人,對內地的天災,歷來多以「漁翁撒網」方式,捐款給官方單位救災重建。

但今次四川雅安7級地震,港人和內地民眾對賑災捐款有更理性的討論,民間不再「漁翁撒網」,改以「聰明和有目標」的形式捐款,傾向捐助可靠的民間團體,直接援助災民,而企業、財團則依舊向官方送支票,大家分工合作。

港人除了擇善固執,行善亦固執,這是一個社會進步的表現。可是《文匯報》上星期卻上綱上線,重炮抨擊港人今次是「搞三反:反中央、反國家和反民族」。

《文匯報》426日的社評指出,「抗捐運動」是「反國教」的延續。

社評說:「『抗捐運動』,其實是一個站不住腳的藉口,其本質是要將賑災政治化……目前雅安救災任務艱巨,數以萬計災民亟待救援,香港社會各界和市民踴躍捐輸,正是出於對同胞骨肉情深的關愛。」

「反對派此時卻揚言『一個仙唔會畀』,發起『抗捐運動』,不僅反人道、反良知,而且是去年『反國教』以來反中央、反國家、反民族的延續。反對派把賑災政治化,這已和內地的善款監督制度無關,而是要割斷兩地同胞的血肉聯繫,將賑災綁上對抗戰車。」

《文匯報》選擇在4.26這個敏感日子刊登此文,未知是巧合還是有特別意圖?因為24年前的1989年,《人民日報》就在同一日發出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將愛國學潮定性為動亂,化愛國者為敵人,製造敵我矛盾,為「六四」屠城鎮壓製造基礎。

旗幟鮮明反駁《文匯報》觀點

筆者必須旗幟鮮明地反駁《文匯報》的觀點。

首先,筆者和大部分港人的抗捐,是指對地方政府和內地官方機構的抗捐,但支持捐款與可靠的民間慈善團體,支援他們的災後重建和援助工作,希望透過更直接的途徑,深化對受災同胞的幫助。在力求盡量「無雜質」和「無隔渣」的情下,使兩地同胞的血肉聯繫得緊密。

其次,內地民間今次對官方亦有抗捐的看法,捐款大有「去官方化」而傾向「民間化」的轉向,這不是「政治化」而是「非政治化」的表現!

面對來勢洶洶的民意,國家民政部因而因勢利導,發出兩份針對蘆山賑災的《文件》,首次為公益慈善團體鬆綁,容許它們靈活運用善款,不用上繳給政府部門,但要接受官方對帳目的監督。

其實,對有需要人士直接捐款的做法,中共高層早已有之,大家都希望善款可直接和全部用在困難戶身上,一分一毫都不扣減。

2009年尾,時任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曾向入住北京地壇醫院的一名患有愛滋病、剛誕下女嬰的婦人,從自己的工資中直接捐出5000元給對方。

同年2月,時任總理溫家寶亦曾直接捐助困難群眾,他向一名河北的血癌病童的家屬,直接捐款1萬元,聊表心意。

香港人的善心,誠然跟胡、溫等領導人同出一轍,我們並沒有反中央、反國家和反民族,我們只是希望跟災民走得更近。為何胡溫當時沒有捐款到中國紅十字會或其他官方機構,而是直接捐助有需要的民眾呢?

這正是「行善固執」的表現!

如果「行善固執」,不贊成捐款給官方單位便是反中央、反國家和反民族,那麼豈不是數以億計的內地民眾都可能在反中央、反國家和反民族?那麼中央和民眾豈不是天天都很忙碌的「反來反去」?到底誰會有這樣的時間和能奈?

要反?《文匯報》自己製造些虛擬敵人來反好了。

最後,筆者亦要為反國教運動說句公道話,這是一場守護孩子,捍衛香港未來的愛國愛港運動,家長都不想子女們的思想被三聚氰胺荼毒,希望他們能正確的認識國家,培養獨立思維,以免孩子們日後是非不分的,誤信一些左報亂扣帽子的社評。
 

陳也 : 捐錢的十個嗎


一,四川官員陪同李克強巡視災區,連手錶都沒有了,特區政府還不捐,難道要周大福捐嗎?
二,災區當然要扶助,政府官員更加要金援,難道市民會天真地以為,貪官需要ICAC送的曲奇餅嗎?
三,香港勝在有ICAC,既然湯專員已經送開了頭,政府還能走回頭路嗎?
四,捐款騷最難頂,洗地騷不是更難頂嗎?
五,捐給非政府組織,不就是等同拆共產黨招牌嗎?
六,特區撈了內地太多好處了,自由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厚禮,捐款給內地政府,是合法回佣,有錯嗎?
七,貪官都是人,有人就有貪,特區的ICAC,跟四川政府一比,不都是小巫嗎?
八,推倒了幾個貪官,換幾十個貪官上台,這是中國國情,喝東江水的香港人,會可能不懂嗎?
九,只是捐出特區政府的九牛一毛,一億,買不到山頂一個豪宅,值得批評嗎?
十,喂,鄧爺爺的家鄉叫你狼凸捐,敢說No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