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4日星期三

陳景輝﹕不是「文革批鬥」,而是公平交換!




碼頭工潮到了第29日,手停口停的工人既是前景未明,而和記港口也預計因罷工損失1億,情膠。且不論和黃集團近年的盈利增長,很多人其實無法理解,何以李嘉誠寧可燒銀紙式虧損,也不願花費其中的一部分,來增加人工平息爭端呢?

更無法理解的是,和黃高層霍建寧的高姿態反擊,指斥工潮是在「搞文革批鬥」,並謂工人長工時乃出於「自願」、「要求加薪20%是不合理」,云云。然而,工人方面已多次指出,如果他們拒絕那非人道的「長工時」,將不獲安排「下一輪工作」。因而,所謂「自願」或「要求加薪不合理」,竟由年薪超過1億,並站在企業世界頂端的打工皇帝霍先生說出,既是火上添油,也是荒謬絕倫。

然而,根本不存在什麼「文革批鬥」。畢竟,香港社會說到「文革」兩字便耍手搖頭,但對於今次工潮卻給予不少同情和支持,為什麼?這涉及社會日益增長的一份公平意識。從最低工資開始,社會對工資的看法就不完全建基於市場。

工人的訴求很簡單,加薪20%。我們從各方面的資訊得知,碼頭工人的工作異常艱辛操勞,而且不乏危險,但他們今時今日的實質收入卻較1995年下降了29.7%(考慮通脹因素後的結果)。另一邊廂,企業主卻在持續盈利和增長。

也就是說,工人為碼頭(也是為香港社會)付出了青春汗水生命,只望收回公平的回報,這絕不過分。一個社會的公正不僅體現在法治和政治的領域上,它同時涉及城市的經濟生活。支持工人,其實是在支持一種公平的交換:對於在碼頭交出了勞力、時間和生命的人,我們不該報以不合理待遇和冷漠。

凡此,再度印證了,香港部分資本家的財富雖在不斷膨脹,但他們的社會意識卻似乎沒有隨時代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