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

明報社評: 薪酬與貨櫃業趨勢相關 管理人性化可減少糾紛




葵涌國際貨櫃碼頭爆發工潮,工人為爭取加薪,已經連續兩日罷工堵路,由於工潮規模不大,對整體貨櫃業未構成太大影響。若工潮延宕下去,罷工工人或許疲不能興,行動瓦解,不過,也有可能觸動更多工人加入,使事態惡化。為免損害貨櫃業,勞資必須及早談判,尋求雙方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這次工潮,反映工人因為行業生態轉變,對收入停滯不前本已不滿,加上管理上有不當之處,增加了工潮誘因,所以,若做到管理人性化,經濟轉型期間有助減少爆發工潮。

整體貨櫃業在收縮  薪酬反映現實因素

今次罷工工人表示2003SARS期間,他們與資方共渡時艱,願意減薪,但是10年來,資方在營運情好轉之後,工人薪酬未獲相應調升,他們要求資方加薪20%,以補回10年來的薪酬缺口。就實際數字而言,工人的說法基本上符合事實,在通脹升溫、百物騰貴之際,碼頭工人的不滿可以理解。不過,若放在整體貨櫃業變遷而言,工人薪酬停滯有客觀基礎。

香港貨櫃碼頭業過去一枝獨秀,在內地經濟起飛初期,貨運基建不足,許多貨物都經由香港出口,這個時候,不單貨櫃業投資者賺大錢,工人也因為水漲船高而得益。隨着內地相關基建日趨完善,香港貨櫃碼頭的優勢不再,在內地,深圳、上海以至寧波,都搶去不少生意,新加坡也是另一個強勁競爭對手。在競爭對手突飛猛進的時候,本港貨櫃碼頭設施並無新投入,此消彼長,本港貨櫃業生意不如前,從業員收入也難望增加。

據統計處的數字,1999年,本港貨櫃碼頭有就業人員3782人,僱員薪酬約12.8億元,業務收益及其他收入約共104億元;2011年,就業人員減至3498人,即減少了284人,薪酬開支約12.6億元,業務收益及其他收入減至約98億元。這兩組數字顯示,貨櫃碼頭業務在收縮,整體收入減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就業人員減少了7.5%,薪酬開支則基本不變,只是減少約2000萬元。即是說,貨櫃業務雖然縮減,工人的收入基本上沒有減少,反而有少許增加。

貨櫃碼頭業務趨勢和具體營運數字,行業收入在收縮,已經毋庸置疑,從業員主觀上可以認為怎樣分配才合理,但是實際情和數字,反映業界生態轉變了,若爭取加薪以全盛時期薪酬為唯一參考準則,是否符合客觀現實,值得從業員思考。

這次工潮,有一些情值得注意。貨櫃碼頭就業員約3400人,參與罷工者約200人,若他們所說薪酬待遇和工作環境真確無誤,其他工人為何未見響應?此其一;另外,參與罷工的工人,據知都來自兩個外判商,其餘的大多數外判商僱請的工人未見參與,則導致工潮的問題是否與個別外判商有關?此其二。

據罷工工人透露,他們上班時,每日要連續工作24小時,無固定食飯和休息時間,甚至要在工作崗位小解,遇上旺季及風暴來襲,有理貨工人曾經通宵工作4日。這樣情若屬實,工作條件和環境可謂十分惡劣,加上工人對薪酬有既定認知,爆發工潮可以理解。所以,我們認為若實施人性化管理,會減少勞資糾紛以至工潮的潛伏因素。

國際貨櫃碼頭公司以工人為外判商所僱請為由,表示對工潮不宜介入。從直接僱傭關係上,碼頭公司或許無身分與工人直接談判薪酬糾紛,不過,若說公司可以完全置身事外,也不盡然,因為營運公司最終要負起確保貨櫃碼頭正常、有效率營運的責任。所以,碼頭公司應該督促和要求外判商盡快解決工潮,使碼頭營運復常。另外,許多時候,工作條件和環境是引發工潮的導火線,公司手執外判合約審批權,應該嚴格要求外判商實施人性化管理,若有不妥、不善之處,要及時介入匡正,以消除工人不滿情緒於萌芽狀態。

開拓高增值航運業  也應強化碼頭營運

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到會在現有的貨櫃碼頭業務基礎上,發展國際航運服務業,他表示將參考顧問研究的建議,強化香港航運服務業的群組作用,向高增值的航運業進發。以香港的金融、法律體制和擁有專業人才等優勢條件,船舶管理、航務代理、船舶融資、航運保險、船舶註冊、法律服務等,確實應該大力推展,不過,貨櫃碼頭營運的下游服務,政府也不宜忽略,應該以具體政策措施,鞏固和提升海運中心的地位,形成一個上中下游兼備的立體航運服務業。因此,政府應該研究把碼頭工人納入技能訓練規劃,提升他們的質素與職能,強化香港在貨櫃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