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星期四

呂大樂: 維穩成要務 香港守財京默許




觀梁振英上台以來整個政府的表現,確實有很多地方叫人不易理解的:究竟特區政府是怎樣的一個施政機關?是一個甚麼性格的政府?

特首進取預算案保守 存矛盾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所表現出的那種「審慎理財」態度(暫且不談這本身是好是壞),明顯地跟特首自上任以來意圖加強政府角色的做法(同樣,暫時將這是好是壞的問題按下不表),是存在矛盾的。令人感到好奇的問題是,北京容許這樣的矛盾繼續存在,究竟說明了些甚麼?

將上述矛盾簡化為公務員團隊對特區政府政治領導的反抗或抵制的說法,其實沒有太大說服力。董建華當政時便曾經有過同樣的傳聞,新的政治領導與公務員未能合作。而今天再次出現類似的問題時,很難想像北京對此仍舊是既不理解,同時也不過問。

再者,財政司司長之任命須得北京首肯,基本不存在中央一個完全被動,今時今日仍會為了順利過渡而被迫照單全收的問題。將財政預算案與施政報告有不一致的地方理解為政府內部的「宮廷鬥爭」,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公共開支可增 管理原則勿鬆

我想說的是,「審慎理財」似乎也是北京對特區施政的重要一條,不可輕易偏離。中央所關注的問題,不一定在於財政上的負擔,而是任何重大修改,均有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動搖社會上的不同利益。

從維持穩定和避免增添無謂變數的角度來看,中央不會在處理公共財政的問題上輕舉妄動。在這個意義上,北京的意見與政務官的態度是相當接近的——公共開支可以大幅度增加,但管理公共財政的原則和方法,則不可輕易放棄。

換句話說,特區政府內部存在互相牽制的力量,是特區管治的設計的一部分。以最新發表的這一份財政預算案為例,在它的框框底下,根本很難想像特區領導班子可以怎樣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與它所需要介入的範圍。

雖「民生無小事」 避談長遠議題

基於上述公共財政安排上的制約,特區政府不太可能發展為一個發展型的政府來領導經濟轉型,開拓新的領域,而同時發展社會政策上,也缺乏扮演一個改造型政府的能量。

這就是說,在長遠發展經濟方面,特區政府又再次回到毋須觸及大方向的問題的基礎建設之上;而在社會政策方面,則濟貧及其他即時回應是可以的,但不會改變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以公民權利的角度來為廣大市民制定長遠的福利政策及提供各種社會服務。

於是,在未來的日子裏,香港社會將會步入一個頗為奇怪的狀態之中:一方面,特區政府裝腔作勢,口中唸唸有詞「民生無小事」,嘗試在各個小範圍內搞點新作;另一方面,他們又要避開宏觀的、長遠的議題。

小政策不缺 大策略不談

結果是香港人將要面對一個看似活躍的政府,而她的小政策將不斷出台,形成一個大家都不太熟悉的社會環境——政府政策逐步會變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項變數(市面流行用語是「政策市」,即領導們的短期意志對周邊環境會造成影響),但卻不是進行一次政府與市民之間的關係的改造。

到了最後,這個政府不會認真的進行資源再分配,但會作出很多調整;推很多小政策,而不是談大策略。問題是:市民可能很快便會失去耐性。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