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星期四

林沛理回應藝評獎風波 籲遵守文明準則




林沛理聲明全文如下:

    ADC藝評獎」

    在藝術評論長期受到忽視、冷待的情況下,第一屆「ADC藝評獎」公布結果之後引起的傳媒關注和社會討論,是意料之外,甚至可以說是意外的收穫。然而這份對藝評的「忽然」和「特殊」關注,建基於對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的工作、「ADC藝評獎」的評審制度,以及藝術評論功能的誤解。涉及其中的除了藝發局的公信力、「藝評獎」的公正和評審的聲譽之外,還有香港作為一個開明、包容、理性和有見識的社會的核心價值,本人身為藝發局藝評組主席,在此當有澄清事實、據理力爭以正視聽的必要。

    每年獲藝發局撥款資助的藝術評論計劃種類繁多,總預算為港幣20萬元的「ADC藝評獎」僅屬其中一項規模較小的活動。以去年為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整年獲批資助港幣69萬元,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整年獲批資助80萬元。一個名為藝評啟導計劃的藝評證書課程、寫作工作坊、網上發表平台及獎勵計劃,獲資助86萬元。藝發局每年接獲不少出版計劃的資助申請,成功的申請獲批資助額不一,平均約為港幣4萬元。

    ADC藝評獎」的宗旨,是提升本地藝評人的地位,所以決定頒發較高的獎金給金銀銅獎的得主;亦希望此舉有助改變以數豆人的心態(bean counter mentality)、每字賺取多少稿費的狹隘標準來衡量藝評價值的普遍想法。參加者須為年齡介乎1840歲的香港居民,三位得獎人皆符合此基本條件。

    最多人誤解的是「ADC藝評獎」的評審制度。對於幾乎每天都要處理的大量藝術資助申請,藝發局採用的是同儕評核(peer assessment)的審批制度,邀請具專業知識的藝術界別人士擔任評審員。既是同儕,評審員與申請人難免有交往,甚至有交情,這所以藝發局設立了審批員利益申報制度 (Declaration of Conflict of Interest)─評審員必須申報利益,以避免審批申請時出現利益衝突。

    關鍵是「ADC藝評獎」評審的工作,不是審批資助申請,而是在合資格參賽者提交的作品中選出得獎作品。故此,為公平及公正起見,所有參賽文章皆以不具名方式及打印本交予評審團,評審團在整個過程中無從得悉參賽者的身份,只根據參賽作品的質素進行評選。由於「ADC藝評獎」用這套審閱不具名參賽文章的評審方法 (blind assessment),所以評審無從申報利益;而正因為採用不具名的方式評審,所以評審不會因參賽者的身份而偏私,因此即使有與評審認識的合資格人士參賽和獲獎,既不構成亦不應被視為評審沒有申報的利益衝突。

    這制度當然不是盡善盡美,更何況制度再完善,按制度行事的人也總會有偏好和偏見。這就是為什麼藝發局成立一個多達六人的評審團來評選得獎作品,每位評審的評分在總評分中佔相同比重,確保在評審過程中不會出現「以一把聲音蓋過其他聲音、用一個人喜惡來分優定劣」的情況。

    以下是我對藝評的一些偏見:藝術需要評論,但評論支持藝術的方法不是做它的啦啦隊。藝術最大的敵人不是批評而是冷漠。藝評人對創作最大的侮辱,不是把它批評得體無完膚,而是對它的存在不聞不問。藝術並不存在於社會的真空,所以討論藝術,不能對它反映的社會價值和權力關係視若無睹。

    評論的爭議性是它的生命力,它的觀點不一定是對的,但只要它能夠刺激思考和帶來反省,它就發揮了它的功能。這就是為什麼桑塔格(Susan Sontag)和龍應台一類常常激起爭端的評論人,有時即使說錯了,也比政治正確和人云亦云的論者有趣和有啟發性得多。

    藝評是藝術的保鮮紙,莎士比亞的作品到今日仍然鮮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正因為它承載得起形形色色、南轅北轍的詮釋和解讀。保守派、激進派、自由主義者、女權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都可以各取所需。

    藝評應該怎樣寫?這個問題我們應該不停思考,卻千萬不要給它一個標準答案。這個世界,有幾多種創作藝術的方法,就有幾多種寫藝術評論的方法。創作需要自由,評論何嘗不是?「ADC藝評獎」選出金銀銅獎,三篇作品的選材、行文和評論角度皆大相逕庭。到目前為止,討論只一面倒集中在金獎得主的影評,對另外兩位得獎者並不公平。

    一篇評論的觀點是否可取,當然可以討論;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守文明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香港作為一個開放、理性的open society,萬萬不可失去與持不同觀點、不同信念人士對話和溝通的能力、自信和胸襟。

    林沛理
    藝術評論組主席



林沛理燒埋影評學會 會長質疑用意何在

藝發局的「ADC藝評獎」早前因為把金獎及5萬元獎金,頒給批評港產片《低俗喜劇》醜化大陸人的藝評,幾週以來爭議不斷,藝發局藝評組主席林沛理昨晚發出長達一千六百字的聲明首度回應,當中提到,相對電影評論學會整年獲批69萬元等撥款,「藝評獎」其實屬較小規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陳志華今日在Facebook公開反駁,指不明林提的說法用意何在。

林沛理在昨晚發出的聲明中,談到:

    每年獲藝發局撥款資助的藝術評論計劃種類繁多,總預算為港幣20萬元的「ADC藝評獎」僅屬其中一項規模較小的活動。以去年為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整年獲批資助港幣69萬元,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整年獲批資助80萬元。一個名為藝評啟導計劃的藝評證書課程、寫作工作坊、網上發表平台及獎勵計劃,獲資助86萬元。藝發局每年接獲不少出版計劃的資助申請,成功的申請獲批資助額不一,平均約為港幣4萬元。

陳志華今日下午在電影評論學會Facebook Page反駁:

    不明白藝發局藝術評論組主席林沛理先生拿他負責評審的藝評徵文比賽,跟本會的年度資助作比較,用意何在。本會去年獲資助港幣69萬元,是全年營運及多個計劃的總資助金額,計劃項目包括出版叢書及季刊、網站稿費、舉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暑期實習生計劃等。又,此資助金額來自電影及媒體藝術組,與藝術評論組無關。

獨立導演崔允信亦在陳的Facebook留言揶揄林沛理:

    「有權力的人沒有胸襟去接受批評,反過來叫沒有權力要有胸襟去跟他們對話。」

藝發局上月公布「ADC藝評獎」得獎者名單,當中由賈選凝所撰的金獎作品〈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內容批評《低》片醜化大陸人,指「這種醜化與奚落,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又稱電影「反映香港人面對大陸的焦慮,早已變得扭曲」。

連日來都有評論指,藝評獎評審過程不公,因為林沛理早認識賈選凝。日前,《來生不做中國人》的作者鍾祖康分析過賈的文章和林沛理過往的文筆,發現賈文有最少7個以往很少出現,但林卻經常使用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