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星期四

潘麗瓊: 評審、抨審、平審




藝發局的藝評獎引發爭議,但爭議卻源於對評審機制的不了解,以訛傳訛,我作為評審之一,不得不澄清一下。

媒體報道一直只聚焦於3位評審,即牛津大學出版社副總編林沛理、《亞洲週刊》總編邱立本和我,而忽略了評審共有6人,即理大前助理教授黃子程博士、皇冠出版社總經理麥成輝和已故嶺大教授兼作家也斯。

外界批評環繞評審是否認識得獎者,矛頭更指向評審主席林沛理。首先,我們採用了無私評審(Blind Assessment),由藝發局送來打字稿,獨立編號,根本無從得知參賽者是誰。我們先從60篇參賽文章作首輪獨立評分,後再開評審會議。也斯當時臥病醫院,重病中仍交來詳盡評語。我們5人吸納了也斯意見,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選出冠亞季軍,並不存在少數人操控賽果。

選出冠軍作品,不代表我們一定認同其觀點,只是讚賞它在芸芸作品中較具分析力、批判性和激發社會思考,絕不考慮它是否政治正確。

經此一役,是否從此禁制參賽者與評審必須互不認識?像黃子程和也斯教過成千上萬的學生,是否都不許參加?若得獎人被發現和其中一兩位評審認識,就被「抨」擊,被指不公「平」,以後還有誰會當評審?諾貝爾獎評審馬悅然,和得獎人莫言和高行健,當然相識,是否代表就一定有徇私之嫌?美國普立茲獎、英國Booker Prize,參賽人的身分都是公開的,又有何問題?

冠軍賈選凝是拿香港身分證的,批評者都針對她的北京人的身分,大做文章。觀點狹隘之極。文化大都會應該是一個人才的大熔爐,像奧斯卡,台灣來的李安便連連獲獎。只要有才華,誰管你從哪裏來?

作者是藝評獎評審、快樂書房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