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星期二

馬嶽﹕不要借下一代來過橋




曾俊華提出了相當保守和保守主義的財政預算案後,主打的論述是如果大灑金錢,下一代會「承受苦果」,謹慎理財是對下一代負責的做法云云。

這表面看來好像很合理,符合香港人一直相信的謹慎理財哲學。但我不禁問:那麼,這一代呢?這一代人的問題,你都解決了嗎?司長?

這一代人的問題 都解決了嗎?

如果一個政府長年入不敷支,仍然不事開源節流,年復一年的大灑金錢,或者以大量發債或印鈔票來應付開支,那的確是可能禍延下一代。但是我們的政府坐擁世上罕有的巨額儲備,在低稅率下近幾年都有數百億的財政盈餘,卻坐視這代人的各項社會問題而不解決,然後面對各方責難時,推「下一代」出來作擋箭牌,這是負責任的行為嗎?

這一代的長者的生活問題、壯年人的在職貧窮問題、年輕人的出路問題、學童的各類教育問題,政府有動用足夠資源去嘗試解決嗎?近年很多民間要求的各項社會投資,包括增加公營醫療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投放更多教育資源、解決跨代貧窮等,都需要投入更多財政資源解決。這一代的問題的積壓,正正最影響下一代成長時,香港的競爭力和生活環境。這一代人坐擁巨款而不用,不作長遠社會投資,是對下一代最不負責任的行為。

曾俊華近幾年面對每年數百億盈餘,為了把盈餘花掉,寧願「東找西找」一些零碎的措施把錢花掉,而逃避長遠的政策承擔。這裏減減電費、那邊減減差餉、成立一些基金、注資某個活動,偶爾受了壓力派6000元,不經不覺又把幾年來過千億的盈餘用光了。這樣是最為下一代負責任的做法嗎?如果曾俊華當財政司長直到2017年,我們就可能白白浪費了10多年可為未來作投資的時光和金錢了。將來縱使2030年財政儲備有2萬億,也不見得下一代會有好的生活了。

教育資源夠了嗎?

如果說要為下一代覑想,最直接的便應該是用這巨額盈餘投資教育了。我們花在下一代的教育上的資源,夠了嗎?我們的大專教育學額比例停留在18%10多年了,大量副學士債台高築而無法繼續升讀學位課程,為什麼不資助更多大學學位?教育界要求推行小班教育多年,政府由曾蔭權2007年選特首「走數」走到今天梁振英,為什麼不增加資源推行?各類有學習障礙的學童支援不足,基層兒童往往在課外活動及其他方面容易吃虧,可不可以更全方位的支援?

政府這種隨意找零碎措施將錢花掉的做法,最佳例子莫過於用4億多公帑資助一些「尖子」,到西方「名校」留學,然後回來教兩年書了。這樣「壞腦」的建議,真的不知是誰想出來的。建議背後滿是迷思,信手拈來便有以下各項:

1)「尖子」比「非尖子」更值得資助;

2)往名校念書的,比往「非名校」的更值得資助;

3)在名校念書回來的,就必然是好的老師;

4)當老師是最有效保證「尖子」學生有效回饋社會的方式……

以上各項假設,均甚有可議之處。最大的質疑,是這政策的目的究竟是資助本港學生升學,還是師資培訓?如果是資助升學,不少真正尖子,是可以拿到獎學金的,並不是最需要資助的學子。如果是資助升學,香港每年都有很多有志為學的青年,希望到外國念博士而為經費躊躇,每人資助約100萬,我相信夠把博士念完了。4億多元可以令大約500個本地大學畢業成績較佳者念成博士歸來。資助前要他們簽約回港後服務幾年,我相信大多會肯,豈不更加合算?

如果說要培訓師資,4億多公帑可以為香港教育做什麼,張銳輝老師已經計算得很清楚了。用來資助20個尖子教兩年書,成本不是太貴了點嗎?而且沒法保證這些人回流時一定有興趣教書,只為「還債」而教兩年書也無法保證質素。

吳克儉說由於未來要發展15年免費教育,所以要及早投放資源。這真是令人笑掉了下巴,良久托不上來。如果目的是培訓教師,為什麼不直接把錢放在幼師培訓呢?教小孩子最重要是耐心、愛和技巧,花大量公帑資助學生讀完牛津哈佛回來教幼稚園,算是什麼教育政策?

放過下一代,好不好?

特區政府的管治,要害在於缺乏長遠理念和視野,不敢作長遠政策承擔,但求每年「睇住盤數」,結果在多年財政充盈下,白白錯失紓緩社會深層矛盾和為社會作長遠投資的良機。拜託,你們沒有承擔和長遠視野,年復一年的因循苟且也還罷了,不要拿下一代來「過橋」了,放過我們的下一代,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