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紀曉風: 富翁人數痛苦指數公布 一成人富貴七成人閉翳



「老好日子」已經變成「好老日子」,一早變得遙不可及。當年的香港是個均貧的社會,大家生活雖然比較艱苦,但仍能憑着「獅子山下」精神,熬出個未來;今日的香港號稱是個均富的社會,但其實貧富更加懸殊,收入更加不公,新一代更加難以向上流動。

昨天無獨有偶,兩個組織分別公布:港人的百萬富翁人數創新高,以及港人的痛苦指數偏高。兩者調查方式雖不一,但背後的訊息卻雷同,那就是貧富兩極化,一切皆可歸諸八個字,正是─成也住屋,敗也住屋。

學者表示,現時社會呈扭曲狀態,有足夠資本參與樓市遊戲才有機會向上流動,但實情卻是,目前連基本的公屋、居屋供應都不足,市民又往往要負擔佔自己收入甚高的百分比去供樓,放棄了基本平衡生活的機會。痛苦,在所難免。

首先,成也住屋。買賣物業造就了百萬富翁人數新紀錄的誕生。花旗銀行委託港大負責的調查發現,2012年共有60.1萬名擁有至少100萬元流動資產的「百 萬富翁」,佔總成年人口11%,較2011年多14個百分點;而令這群百萬富翁致富的原因,是買賣物業及股票。三成二受訪者在過去一年,因買賣物業得到的 收益,而成為百萬富翁。七成八受訪百萬富翁均擁有私人物業,當中超過三成人擁有多於一個物業。

這個調查更顯示,受訪百萬富翁的生活滿意度平均有7.1分(10分為滿分),看來非常正面,因為這些百萬富翁大部分是透過投資物業,令財富增值。換句話說,他們的快樂大部分來自物業回報。

然而,他們的快樂是來自住屋,但問題是,這又會否代表住屋會為人帶來快樂?答案當然是「不」!住屋,亦帶來無盡痛苦,令人只剩下生存,而失去生活。

《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十大億萬富豪之都,香港與倫敦並列第三。香港擁有43位億萬富豪,是最受亞洲億萬富豪青睞的城市。43位億萬富豪總資產達1953億美元(折合約1.52萬億港元),平均資產45.4億美元(折合約354億港元)。

上述的香港百萬富翁調查加上《福布斯》的億萬富豪統計,令香港的表面十分之風光,但風光背後其實更進一步印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貧富兩極化的問題日益嚴重。

事實擺在眼前,在公布香港百萬富豪、全球億萬富豪之都的同一天,有另一個調查公布。樹仁大學經濟與民生研究計劃進行了一項香港人生活困苦度調查,結果顯示, 受訪的1500人當中,超過七成人認為,香港人現在的生活痛苦,當中感到非常痛苦的更有16.20%。從受訪者的資料得出,現在香港很多人都活在痛苦之 中,在六大民生(就業、物價、住屋、貧困、環境污染、老齡化)問題上,住屋問題首當其衝,成為最令港人生活的最痛,當中更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主要的房 屋問題是高樓價,其次就是物價。

數字會說話。2012年,香港堅尼系數達至40年新高的0.537。這個數字並不只是代表活在最底層的市民 才對生活感到痛苦。令人意外的是,調查指出,以家庭月入劃分,月入12萬元的家庭最感生活痛苦。研究員分析指,他們享受到的政府福利相當有限,但同時面 對嚴峻生活壓力,當中很大原因就是上述提及的高樓價問題。

資料顯示,201314年度公屋輪候冊入息及資產限額平均上調6%及4.2%, 以四人住戶為例,每月入息限額由20710元增至22140元;資產限額則由41.8萬元增至43.6萬元。輪候冊上的人數會大增,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 員會主席黃遠輝表示,粗略估計會有12.5萬多個私人租戶有資格申請公屋,較現有入息資產限額下大約增加5700戶(增幅4.8%)。老紀請教過香港理工 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鍾劍華,他對公屋輪候三年的時間不感樂觀,認為未來五年政府即使能夠興建7.5萬個單位,亦未必能夠完全解決房屋問題。
鍾劍華明白市民為何對生活感到痛苦,他指出,很多人未必有能力參與這個(高樓價)遊戲,因為這個遊戲需要有資本參與,「基本上這是一個零和遊戲,有人因為沒有資本而生活在困苦之中,但亦有人因為有資本投資,令他們的資本可以倍增,甚至成為百萬富翁」。

他感慨這個現象有點扭曲,「例如你會看見NGO(非政府組織)調查指有超過10萬人住在劏房,居住環境極差,但那邊廂你亦看見在西九龍,有不少上億元的豪宅」。而樓價直接影響租金,間接影響衣、食、行等相關物價上升,「租金的升幅直接影響到民生層次」,牽一髮而動全身。

歸根究柢,核心問題在於住屋費用佔收入的比率遠超標準,令不少人成為「樓奴」,為供樓而成為「月光族」。老紀翻查聯合國對於住房權力的闡述,「各締約國應採 取步驟以確保與住屋有關的費用之百分比大致與收入水平相稱」。鍾劍華指出,「聯合國的建議是住屋支出不應超過收入的三成」,雖然這不是標準,是參考指數, 但是近期的香港人供樓,往往超過這個百分比,變相令他們供完樓,加上生活費,結果每個月都會所剩無幾,變成「月光族」,「這是非常不健康的」,因為他們根 本沒有其他生活選擇,他們往往因為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作供樓,遑論還有多餘錢參與「文化活動,或者好像財爺說的那樣『飲飲咖啡』,他們是無法平衡到生活」, 因為他們放棄了這些生活而選擇做「樓奴」。換句話說,他們就只有生存,生活之意義蕩然無存。

聯合國又提到,「各締約國應為那些無力獲得便宜 住房的人設立住房補助並確定恰當反映住房需要的提供住房資金的形式和水平。按照力所能及的原則,應採取適當的措施保護租戶免受不合理的租金水平或提高租金 之影響。」回望締約地區之一的香港,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22.09,租金持續高企,多間小型店舖因捱不住貴租而被淘汰,加上銀行相繼調高按揭 息率,供樓更加百上加斤,雖然政府不停出招,但似乎成效亦有限。試問,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工作亦僅僅夠供樓或交租,有誰不會覺得生活痛苦?

成也住屋,敗也住屋,但這個住屋問題背後代表什麼?鍾劍華認為,要解決住屋問題,最終也要靠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