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星期日

貓小姐: 必列啫士街街市前世今生——記香港建築保育


有天給朋友看印滿老香港相片的書,她認為唐樓挺好看,但沒有特色,於是緊張地追問她,什麼是特色?從答案推斷,有特色的建築,中式需有博古墊點、花鳥簷板;西式則有玫瑰窗、石磚牆。不怪她,但心諗「咁我鍾意嗰啲,例如必列啫士街街市或普通舊唐樓就死得啦」。
政府昨公佈「第三批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申請」結果,包括必列啫士街街市。終於,給她定前途。我不在這區長大,但親歷小社區的好。

簡樸風光

試過跟老伯伯和婆婆給店前楊桃樹澆水,九沒有車輪煩擾寧靜暮色,於蔭下閒聊;也有在樓梯旁,孖仔經營的咖啡店內看電影取景的驚喜,沒人趕着關門,只有隨心菜色;陽光透過綠葉灑滿卜公花園、病理學院走火梯上、貓貓自若地看風景。邊陲有邊陲的美好,小路有小路的風光。

喜歡必列啫士街街市,不單因為線條簡潔,單色現代建築風格歷久常新、有型、經得起歲月洗禮。喜歡一座建築物也因為她的活力和可能性。必列啫士街街市「被死 化」後,一直有小貓、老人、小樂隊、單簧管樂手流連、還開過演奏會。音樂盒「喇叭」不再晨光下播放有節奏的叫賣聲、改為給夕陽圓潤柔和的伴奏。小橋緊緊相 連永利街。它是一座要用耳用心去喜歡的建築物。特色,不限於眼之所見。

必列啫士街街市顯然不及景賢里及虎豹別墅觸目,但收到最多項目申請,共十五個。現將「活化」為「香港新聞博覽館」。中環必列啫士街一帶是香港報業發源地,香港早期十多家報社均在該區創辦,想到這個連繫,「抵他」勝出。

博物館與街市之別

街市部分是美國公理會佈道所的舊址,孫中山先生曾於十九世紀於該處領洗和居住。「香港新聞博覽館」,聽來不算最差,只是感覺將要有太多博物館了。博物館跟 街市本屬對立建築類型。街市有窗戶讓空氣流通、自然光充沛。這建築物「被死化」後自然地吸引了音樂家、晨運客、老人、流浪貓等適時使用,自然調節,建築物 與用戶相互配對,像人夾人緣。窄長窗戶不廢力氣變成樂器出聲口。

這是建築學上最有趣的演化。相反,博物館、展示館需要控制室溫濕度光源,使展品不受損害。第二,街市跟社區適適相關、是鄰居每天必到之地、就算沒有東西要 買,也會看看豬肉檔老闆,「打牙骱」。博物館則像旅遊點,任你內容多豐富,也不能每周去(這也是博物館設計的問題)。 以最活的建築物載最靜態的功能,有點可惜。

相反,街市,不用入場費,每天有新鮮貨物運到,光線空氣隨日光季節時蔬季魚而異。若要畫一幅地圖,代表住宅的地段會塗上實色,表示閒人不得擅進;街市大概 側會是半透明,表示這實體建築物大部份時間開放,像街道一樣,歡迎任何人進出。作為博物館的公共建築也該是半透明,但它跟社區互動較少,感覺也像走不進的 實色盒。亦不是所有博物館都如此,個人覺得最成功的要數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圓型玻璃建築內,除展示美術品,還有給社區的閱報室、圖書館、遊戲室、電腦 室、商店,不買票也看到館內作品。座落市區中心,常有婦人買菜後經過美術館中央走回家。手抽鮮菜活魚,散步穿過白色美術館。

必列啫士街街市音樂盒的日子接近到尾聲了,這裹傳出的音樂跟永利街對巷一排寂寞孤獨的唐樓好像互相和應。令人想起她昔日一街印刷聲的黃昏。建築物是保留 了,人呢?早一兩年李伯不是想爭取在印刷店原址做工作坊或印刷館麼?見過好多官員,一直沒有結果,於是自己辦,直到支持不住租金,現在已經閉店,永利街成 為古怪組織辦事處,空置宿舍一堆。

活生生的必列啫士街

在這偵探社工作,第一個接觸的項目是上環街市,翻看舊報址舊相片,關於香港街市歴史亦很有趣,維多利亞城內小小一個上環便有多個街市,上環街市便分南座(今上環街市)、北座(現今西港城)和中間的十皇殿菓市場,當時人口比現在少,卻於一個街角容下三個市場。
全因港口繁盛,十九世紀末區內佈滿南北行、金山行,進口中國貨品出口到舊金山唐人區。妓院、茶樓、客棧因港口船員眾多而成行成市。茶樓、妓院均在上環街市買貨,因此街市臨立。四五十年代政府會給魚販菜販肉販設計不同類型的販賣桌。八十年代街市檔主還把雞血四濺一走廊。

不只雕花石象有價值,必列啫士街街市的美,也不是它獨自散發的。她活生生,因為她有故事,而且活在她的自然生態之間,有榕樹老台小樓梯為伴。

願我們可以見証這落後城市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