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3日星期日

薛江波:資本主義為什麼沒有消亡?




今年是美國2007年發生金融危機後的第五年,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第三年,也是熊彼得( Joseph Schumpeter )《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發表七十周年、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資本主義與自由 》( Capitalism and Freedom )出版五十周年。

面對歐美這兩次連續金融危機正在影響全球經濟之時,當人們重讀這兩本名著,現實和理論緊密結合,千載難逢,予人真實的社會實驗環境,讓人們深入反思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


從十八世紀資本主義開始大規模的市場經濟,西方眾多學者開始分析市場經濟的諸多現象,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研究新社會制度。這許多人當中,以馬克思和熊彼得比較有影響力。

推斷資本主義三大危機

十 九世紀初,馬克思分析當時的社會經濟制度,認為資本主義是依賴資本家剝削工人剩餘價值而創造物質文明和不斷發展的;他不滿這種「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的現 象,並蔑視資本家的逐利行為。他提出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危機是,社會大規模工業生產與資本家自私自利的小作坊式生產,將形成不可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必將 引發資本主義社會的崩潰,必將由全民所有的大規模生產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馬克思這一分析結論,給福特創立的「流水線式」的大規模生產方式證實失敗。馬 克思對資本主義必然失敗的預言,基本失去可考的基礎。

十九世紀末,列寧在馬克思理論基礎上,從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入手,認為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壟斷經濟結構,使經濟危機成為資本主義失敗的導火線。他領導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全民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

二十世紀初,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根據他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認識,總結出:

一、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會發展出公司文化( Corporatism ),這種公司文化逐漸產生官僚決策組織,本質上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動力:創新;

二、資本主義市場固有的經濟危機會造成大量失業,並引起社會動盪;

三、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會產生一種文化( fostering of value),敵視資本主義制度核心價值觀,既「企業家精神」,愈來愈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和文化接受。

據這三點觀點,熊彼得推論資本主義制度將由社會主義制度逐漸代替。

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法

無論是列寧,還是熊彼得,都認為市場經濟所產生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缺陷,是這個體制結束的「命門」。這樣,資本主義制度能否避免經濟危機、是否由社會主義制度代替?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生存的關鍵,也成了社會主義能否戰勝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

事 實上,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大危機時期和之後,歐美政治家和學者陸續提出不少經濟政策建議,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就研究經濟危機的根源,尋找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案,提出政府應積極擴大投資規模,參與實體經濟投資;央行降低而不是提高利 率,以增加私人投資的貨幣政策。

凱恩斯的政策建議,是要讓在社會中最有權利和資源的「政府」這一機構,在經濟危機中出來發揮力量,以稅收作為信用,大量參與投資,帶動全社會,尤其是私人投資投資增長。這一方案與盧瑟福新政一起,使美國三十年代嚴重的經濟危機走出來陰影,並有了後來的大發展。

同時代的奧地利經濟學家海耶克( Hayek )等奧地利學派,認為「信貸」泛濫是危機根源,要適度控制貨幣發行,穩定物價。

到六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佛利民研究各種經濟危機時期貨幣供給數據,發現提高貨幣供給也可以解決危機,毋須政府大規模投資。同時,他還發現中央銀行在制止金融危機的重要作用,他建議在經濟危機時刻,央行要積極參與危機的處理,提出各種方案。

經濟衰退周期難避免

其 實,佛利民和凱恩斯的政策建議中有個重要的共同點:要讓具有權利和資源的公共機構使用政策,來對抗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無論這個公共機構是政府還是中央銀 行。私人公司,無論有多大的市場壟斷力,它們都沒有能力解決經濟危機本身,因為他們「自私」的本性不可能使他們敢冒風險在危機時刻增加投資。對抗經濟危 機,是要靠來自與自由市場之外的力量。

凱恩斯、佛利民和哈耶克等許多人提出對抗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政策和方案,基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固有」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無論列寧還是熊彼得,他們的分析和結論,已給凱恩斯和佛利民等人理論、西方國家政府的經濟政策所擊敗。從實踐來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結構,自己完全可以克服經濟危機,解決失業,大規模發展經濟。

2008 年美國的金融海嘯和2010年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一次重要考驗,也是驗證這些「大師」理論的一個實驗室。美國和歐洲諸國政府和央行,繼 續使用凱恩斯和佛利民的政策,再次挽救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使經濟走出危機,這也向世人顯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可以自救。從這個意義上講,凱恩斯和佛利民用 他們的理論捍衞了資本主義制度。

從近期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施行市場經濟經驗來看,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不是資本主義的固有秉性,是市場經 濟的固有秉性,無論採用市場經濟制度的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只要採用市場來安排社會生產,就會出現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經濟衰退、經濟周 期,乃至經濟危機、金融危機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當資本主義制度能夠自身克服經濟危機、解決就業、發展以現代大規模生產為基礎經濟,沒有理由相信它會失 敗和消亡。

個人自由是社會發展基石

馬克思和熊彼得從理論邏輯的演義作結論,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有切身感覺,分 析了身置其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利弊,發現問題,並提出假設,對社會主義只是一個理想的概念。馬克思在那個時代不可能親臨體會他自己理論所創造的「社會 主義」,熊彼得也沒有對他理想中社會主義,有身臨其境的直接體驗。現在看來,批判一個社會容易,但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何其難。

大量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實踐告訴我們,正是自由、個人權利的自由、財產的自由、企業投資和僱人的自由,這才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文化、政治、經濟和道德全面發展的根本基石和主要動力,也是決定一個社會能否消亡的決定因素。

如果說馬克思所處十八世紀,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處於原始和血腥的時期,那麽,熊彼得所處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有了大發展;他的觀察不能不說是缺乏深刻和全面的看法。

熊 彼得總結的資本主義有幾大「毛病」,其實已經變成可以不斷改進的制度問題,是資本主義制度「小感冒發燒」。企業家的精神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尚,個人 不斷提高的道德修養,使冷酷的資本家變得愈來愈人道——許多資本家捐出資本予社會,官僚組織對大公司的侵蝕,也被股市這個投標機制抑制;大公司官僚組織形 態,給職業經理制度改革。熊彼得觀察到的「創造性的破壞」( Creative Destruction )其實不是「破壞」,而是「創造性的補充」,是技術增長和進步。

正是技術進步,科技創新,企業管理制度的變革,使得許多平民出生的科學家和 企業家,為資本主義帶來多次的技術革命,產業不斷擴大,勞動者收入不斷增長,生活質量連續提高,社會福利不斷擴大;無論馬克思預言的暴力革命,還熊彼得提 出的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論斷都沒有發生,反而在不斷改進中穩定發展。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貨幣經濟學,現任寶華資本策略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