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星期二

hmv瀕破產

(2013年01月16日)

【am730訊】有近百年歷史、在全球開設有逾240間分店的英國影音連鎖店HMV,敵不過網上影音下載及網上購物的時代洪流,致近年虧損嚴重,欠債1.8億英鎊(約22.4億港元),已進入破產保護,由破產管理人接管公司,希望能找到「白武士」買下公司,否則就要清盤結業。
傳英國停用禮券  港店未有通知
HMV周一晚在倫敦股市收市後發聲明,指與債權人談判失敗,只有申請破產保護才可令店舖繼續營運,並委任德勤(Deloitte)會計師事務所為破產管理 人,各分店仍繼續運作。但HMV進入破產保護,表示公司可合法宣布已發售的禮券無效,英國《太陽報》指公司已發電郵給所有英國店舖職員,稱不再接受顧客以 禮券購物。HMV在香港有6間分店,店員昨表示暫時未收到停用禮券通知,但今天或日後會否受影響就不知道。HMV的業務主要在英國和愛爾蘭,兩地共有 239間分店,消息令4,350名員工面臨失業。不過,《華爾街日報》透露,已有收購公司接觸德勤,認為CD和DVD等影音產品仍有市場需求。
對於這間在英國發迹的老牌影音店面臨倒閉,當地人說感到可惜,但並不意外。業界分析指,在現今數碼年代,逾七成的音樂及影片銷售來自網上下載,HMV的營 運模式簡單,但卻愈來愈不合時宜,若公司早在10至15年前轉戰網上,現在就可成為主要營運者,但今天提起網上購物,大家只想起亞馬遜(Amazon)。

亞馬遜iTunes搶走市場

HMV未能快速轉型是其致命傷,在主要業務CD、DVD及遊戲銷售不斷下滑,公司才開始轉售科技產品如平板電腦和耳筒,但卻面對強大競爭,消費者為了省 錢,都選擇到亞馬遜等購物網站購買。有HMV供應商不諱言,「他們(HMV)錯過互聯網商機,亞馬遜搶了他們的硬件生意(CD及DVD),而iTunes 則搶了他們的數碼音樂生意。」HMV曾寄望聖誕節可刺激銷售,卻最終落空。據悉,該公司上周更向EMI、華納兄弟和迪士尼等供應商商借3.6億英鎊(約 44.8億)「救命錢」,希望償還銀行債務及改革公司,但遭拒絕。而HMV的債權銀行包括蘇格蘭皇家銀行和萊斯銀行等,已拒絕就其1.8億英鎊債項再融 資,終令公司走向破產。

劉以達:希望有人收購

本地音樂人劉以達希望HMV能度過難關,「自己始終鍾意CD揸上手嘅感覺,所以知道英國HMV可能結業感到可惜,仲有啲意外,希望香港可以有人收購。」音 樂製作公司人山人海成員黃靖坦言,「HMV被數碼下載淘汰,係在所難免嘅事,不過希望樂迷合法下載買歌,因為音樂人都要交電費,先可以開電腦創作。」

HMV的全名是His Master's Voice,1921年7月20日在倫敦牛津街開設首間門市,逐步成為業界一哥,六十年代更將樂隊披頭四(Beatles)的示範聲帶推薦給唱片公司,樂 隊其後聞名全球。在九十年代,HMV開始擴展至海外,曾風光一時,在2006年,更有私募基金公司開價8.47億英鎊(約105億港元)收購,但遭拒絕。 HMV目前市值跌至約500萬英鎊(約6,200萬港元),周一收市停牌前股價僅高於一便士(約0.12港元)。



葉德雄: 你有多久沒在HMV買唱片?


(HMV的全名是His Master’s Voice。圖:HMV網站)
(HMV的全名是His Master’s Voice。圖:HMV網站)

唱片界巨擘HMV周一宣佈,因為資金遇上困難,正申請破產。其實,唱片業早已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關。不單是網上非法下載所拖累,就連合法下載亦步亦趨來 襲,基本上實體唱片的銷量已無利可圖。曾經,在HMV打工是件夢寐以求的優差,可以公器私用,引入自己想聽的唱片,可謂寓工作於娛樂,現在全球數千名員 工,正面臨被打破飯碗的命運。悼念之際,不如想想你有多久沒在HMV買唱片?

談HMV,廿五歲以上的樂迷肯定會以尖沙咀漢口道樓高四層的旗艦店作集體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唱片業方興未艾,HMV登陸香港,旋即在尖沙咀建起全港 最大的唱片堡壘,當時唱片的音樂類型分門別類,還要乘電梯上其他樓層仔細尋寶,頗有行之不盡的感覺。此時HMV主打歐美流行音樂、在鑽石山荷里活廣場有 Tower Records販售不同類型的流行唱片,而日系血統的新星堂則以日本流行樂與前兩者分庭抗禮,加上本地薑的韻彙唱片兼售不少非主流音樂,無疑是唱片業最風 光的一刻。

HMV來港之所以瘋魔大眾樂迷,原因很大程度在於「原來唱片有得試聽」。試想想,在沒有網上試聽的那年代,要聽一首歐美新歌,除非在電台播放、問朋友借來最新唱片或貿然買回來聆聽,否則親身到HMV拿起耳機試聽實在是最佳辦法。

雖然HMV比一般唱片店訂價較進取(貴$10-30不等),但在當中購得心頭好又實在有種不能言喻的優越感。加上選擇較多、可以訂貨、大時大節又有折扣,往往令很多信和派(曾是唱片販售的根據地)信徒忍不住,在HMV奉上大堆鈔票。

至九十年代末,受到經濟下滑、盜版猖獗、下載風氣橫行等多次重挫後,唱片業巨擘也要想法子轉型。由大鋪搬細鋪(尖沙咀由四層變兩層,再演變成現在的一 層)、另圖生意包括售賣DVD、VCD、T Shirt、遊戲機、耳筒等,唱片不再成為主打,只要吸引顧客進店消費就是他們的策略。現實是,販售唱片的主業不保,其他相關業務也只能延長其壽命一陣 子。
你可能在HMV買了雜誌、DVD、VCD、耳機、Band Tee一大堆,唱片你還是選擇等待聖誕特價才大破慳囊購買一張半張。不得不提HMV的全名是His Master's Voice,圖案是擷取至一世紀前小狗端著流聲機前的一剎。

這個畫面停留在一百年前,音樂工業卻經歷了數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當選購唱片成為一種不痛不癢的消費習慣,HMV破產事在必行的發生,這個巨人倒下的代價,似乎還是樂迷一力承擔。



雷民: 我們要的只是唱片店


HMV申請破產,生意繼續營運,直至尋找到買家。

雖然分析人仕認為HMV仍有價值,但轉營是勢在必行,最多保留「寶號」,卻不能靠CD起死回生。CD銷量下跌已是事實,從去年在英國HMV購碟的經驗,覺 得HMV沒有從積極的方向,去把自己發展成一間唱片店,店內的營業員對唱片並不熟悉,我以為只有香港才會有職員將客人說「想找Birthday Party」這句話,誤以為找生日歌的笑話(Birthday Party 是Nick Cave 80年代的樂隊)。而問到一些80年代樂隊的大碟,年青的sales只能叫我用字母排列,自行在碟海中搜索,而陳列的間格,也把精選碟放在當眼位置。

須知道,此舉並不會把新碟和新樂隊,介紹給樂迷。如你的購買慾隨一隻精選碟便得到滿足,就不會有「斥巨資」掃貨的衝動。

「斥巨資」我中學年代和朋友間的一個常用詞。當年CD漸漸取代黑膠,不少經典碟都推出CD版,有黑膠碟也想再擁有CD以作保存,三五知己「斥巨資」掃 Back Catalogue (過往推出過的大碟)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其實近年,我也有掃Back Catalogue的習慣。Radiohead的七碟boxset,2CD+DVD盒裝、去年Blur的21 Box Set、掃Pink Floyd的Remastered,都有重拾買碟的興奮,而且更覺得,這次買碟行動,將是最後一次去買這些作品的CD版本,不論包裝,曲目,自己都已十分 滿意,買回家,更有神聖地供奉之感。

不知道香港HMV未來如何,但近期我去找Smashing Pumpkins、Sisters of Mercy、Kraftwerk都有困難(有冇搞錯?),前兩者好像連分類用的名牌也沒有。是沒有人買,還是不願意為這些經典名字入貨 ? 很多人願意同一專輯買多幾隻,因為買過的因太多唱片,不知所蹤。在小型唱片店Zoo Records,常遇到比自己年青二十年的樂迷去找舊碟,店主不會積存太多貨品下,只能為其訂貨,可是經驗所得,HMV員工似乎欠缺一種給人「訂碟好快 到」的意識,簡單講,是太cool了。

買碟過程,要求不單是光碟的內容。整個購買經驗,包括店內擺設、店內所播放的歌曲、可供試聽的大碟、服務員和客人的交流、店內的流行榜參考性等,都是我希 望得到的。懷念蔡康年在HMV推介Take That。不少人,放學就到HMV等他打碟,懷念去HMV是買Suede的Single,懷念有一corner專放獨立音樂。懷念那時的「唱片店」自覺。
你知不知HMV的意思是 His Master's Voice?意思是,他主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