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星期三

鍾樂偉: 為何南韓沒有好啤酒?




有旅韓經驗的旅客,大概會對這個有豐厚飲食文化的國度,垂涎三尺。特別是圍滿枱上一小碟「伴菜」的精巧小吃。辛辣帶爽的泡菜、生切的彈牙八爪魚,碟碟精彩。

在這些既精彩又奇異的韓式美食背後,正所謂要「配佳餚,就要找美酒」。南韓的飲酒文化也在東亞地區享負盛名,平民燒酌與傳統韓式米酒也是適合與一眾燒五花豬肉和牛肋骨一同享用的絕配。

然而,與中國、日本等亞洲地區不同,南韓的啤酒文化雖然不亞與其他地區,專門售賣韓式炸雞與啤酒的食店也非常流行,但相信曾經有在南韓旅遊的人也了解,南韓的啤酒絕對是所有亞洲地區國家中口感與味道最差的,更比不上使用英國釀製器的北韓大同江啤酒。原來,歸根究底,也是與政府與商業運作模式有關。

南韓的啤酒市場歷史

一直以來,南韓國內的啤酒市場都是由兩間大公司所壟斷——Hite-JinroOriental BreweryOriental Brewery屬南韓一大財閥斗山集團 (Doosan) 所擁有,自1952年起成立的Oriental Brewery,是南韓當下最大的啤酒生產商,市場佔有率達55%,它們當中生產了 OBCassCafri lagers等本地品牌啤酒。相對而言,Hite-Jinro則是南韓第二大啤酒生產公司,佔餘下的45%市場比份,當中生產了包括HiteMax兩大主要南韓內銷啤酒。

從價錢上看,兩大南韓國內啤酒也一向以價錢便宜取勝,一小支的啤酒大概只需 $1800南韓圜 (即港幣 $12),但一般進口的西方啤酒,如健力士 (Guinness) 的售價卻要$8000 - $15000 南韓圜 (即港幣 $56 105)。所以一般而言,國內平民都以消費本土啤酒為主,甚少購買外國啤酒。

另外,由於南韓的啤酒大多以米來釀製,因而味道較淡,但卻易入口,這與一般西方啤酒多以小麥或大麥釀製啤酒的方式不同。

南韓的啤酒歷史可追溯至西方列強入侵的歷史脈絡中。早於1884年,當時美國以帝國主義者身份,要求朝鮮開放門戶。於兩國簽訂條約的慶典中,有多支啤酒放在慶典中的餐桌上,但大概當時的朝鮮人,對啤酒的味道感到奇怪,未有多喝。

南韓人第一次正式引入啤酒,是來自日本。在1890年代,由於日本商人經常出入朝鮮半島,他們同時也把日本的Sapporo 啤酒引入朝鮮。所以,韓文中的啤酒,即「맥주(漢字意思為「麥酒」),就是當時日本引入朝鮮的啤酒味道 (日本啤酒多以小麥釀製)就在這個背景下,南韓當下的兩間啤酒公司,HiteOB,都是在當時三十年代日治時期建立,也同時在二之大戰後被南韓人收購。

然而,由於戰後的南韓經濟落後,依賴進口原料釀製的啤酒,因而價格比其他南韓傳統酒精類飲品為貴,不少中產以上的家庭才能消費啤酒的能力。自70年代起,由於南韓經濟高速發展,生產啤酒的材料也不再需要進口,可以在國內生產。因而啤酒的價錢也大覆下降,加入變成平民化的酒精飲品之一。

根據2011年南韓啤酒市場調查,國內啤酒市場的利益大概一年為37億美元,商機極大。但是,南韓啤酒市場卻一直只有這兩大啤酒公司壟斷市場,國民內對消費國外啤酒的需求也在近年不斷上升,此起彼落時,究竟為何南韓國民依然甘願維持這種每日消費,喝下水不如水、酒不如酒的啤酒,但又不會提出控訴?

南韓的啤酒市場問題

Hite-JinroOB兩大公司在維持他們每年生產的啤酒數量時,近年南韓進口啤酒的數量卻增加了1/3。另一方面,本土啤酒銷量卻錄得下跌的趨勢。舉例說,2008-2011年間,南韓國內消費本土啤酒的數量,從每年199萬公升,跌至196萬公升,可見南韓國內對外國啤酒的需求與本土啤酒出現此消彼長的趨勢。

國內對外國啤酒的需求龐大,惟南韓國內的啤酒市場發展依然維持兩強對立的壟斷局面,為甚麼呢?這與南韓政府對酒精課稅的安排有關。

南韓政府一向對啤酒生產商徵稅的方式,與西方國家不同。一般西方國家如德國,他們會向啤酒生產商收取「累進稅」的啤酒生產稅項,即是生產越多,繳稅也按比例增加,反之亦言。可是,南韓政府卻以生產成本計算,即是如果每一支啤酒成本是$10,當中政府會先抽取72%的酒精稅,其後還有30%的教育稅和10%的增值稅。所以,相比之下,南韓的啤酒生產稅比德國高出100倍,也只對生產規模巨大的啤酒生產商有利,不會吸引小本經營的競爭者投入南韓啤酒生產市場。

此外,就規模發展方面,對小型的釀酒公司也不利。2009年以前,南韓政府規定釀酒生產商必須要有生產與儲存1850公升啤酒的能力,當然,2009年後政府雖然根據反壟斷法,大覆下調要求至100公升,但一般而言,要達到以上要求,投資成本極高,對一些小本經營的釀酒公司,根本無利可圖。

另一更大問題是,政府對於啤酒釀製商的衛生要求,也是偏好於大生產商。南韓政府要求啤酒生產商在釀製啤酒的運送過程中,要把溫度調低至冰點水平。當然以低溫確保沒有細菌滋生的要求尚算合理,但這也大大增加了細規模生產啤酒商的成本要求。大生產商可以運用高科技,在釀製過程中去除細菌,所以他們在運送至零售商的過程中沒有溫度限制,更也可以在酒吧中再次急凍。但這些要求卻使小般中小型的啤酒釀製商有先天上的不利。

課稅項目上,也對一般有意開發釀啤酒行業的小型生產商不利。南韓政府只對一般簡單幾項與啤酒相關的材料實施低入口稅,例如小麥、啤酒花與酵母。然而,其他與釀啤酒有關的農產品,例如燕麥等,都有因為要保護國內農業市場為由,向那些額外材料徵收數百倍的入口稅。因而,不少國內釀酒商都沒有意欲以新材料來研發新釀製啤酒味道,因為這也涉及成本大覆增加的問題。

南韓啤酒商的反擊

以上情況或謂之「不思進取」。近年,國內對南韓啤酒商的這種「保大而保守」生產模式,批評聲音漸大。有見及此,南韓的兩大啤酒商也開始進行反擊,在不少輿論平台上續點回應有關批評。

有「啤酒迷」指責南韓啤酒生產因以米甚至玉蜀黍來釀酒,導致啤酒味道偏淡,口感也不討好。兩大啤酒商卻指出,大部份南韓生產的啤酒都以70%的小麥釀製,Hite MaxOB Golden Lager更以百分百的小麥釀製。另外,他們更以比利時的Hoegaarden啤酒品牌也在南韓的OB啤酒生產商協助下,在南韓國內建立釀酒工廠的美譽,來回應一般對有關南韓生產啤酒技術落後的質疑。

關於南韓啤酒口味偏淡的問題,兩大生商以迎合本地人口味的理據,指出啤酒的多個種類中,包括拉格、麥芽酒和苦啤酒,只有拉格在南韓社會中獲得大眾的歡迎,這是因為普遍南韓人較喜歡喝由低溫釀製,但口味偏向溫和的拉格,但對那些來自歐洲口味,口感都要重的麥芽酒和苦啤酒都不討好。

他們更指出,南韓的啤酒也受不少東南亞國家的歡迎,這與亞熱帶地區的炎熱與潮濕氣溫,較喜歡喝冰凍的拉格類啤酒有關。

有冤無路訴的啤酒客

當然,我們知道一般南韓「啤酒客」,大部份都是在酒醉未能分辦味道的精神狀態下飲啤酒,所以對啤酒的味道要求也不會太高,但也這不構成理由來拒絕改革當下的南韓啤酒市場。

客觀評論,以ratebeer的評分來看,HiteCass都是只在100分為滿分的標準下只得到12分,北韓的大同江啤酒也都有7分。與Hoegaarden 93分的相距下,看來南韓除了在Samsung研發新一代galaxyNote的同時,也要照顧一下國內越來越多對喝啤酒有要求一眾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