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

蔡子強: 《王的盛宴》- 中國政治的權力遊戲




陸川導演新作《王的盛宴》,講述的不單止是楚漢相爭下,劉邦、項羽、呂后以及韓信幾個人之間的權力博弈,也以此來隱喻了二千年來反覆上演的中國政治權力遊戲。

電影一開始描述晚年的劉邦,臥病在脇,被噩夢所纏繞,命中宿敵項羽,魅影迷離,讓劉邦草木皆兵,妄想周圍的人都想加害自己,遂放手讓呂后斬草除根,一幕又一幕誅殺功臣,便告上演。接着故事倒敘到楚漢相爭之初,項羽和劉邦強弱懸殊,但劉邦因擅於鑽營,因緣際會,反而先入秦都咸陽,但卻惹來九死一生的鴻門宴,但最終因為項羽一念之仁,放虎歸山,兩人的命運遂告逆轉,劉邦後來居上,終成帝業,項羽悔不當初。

陸川說:「項羽一直放過劉邦,包括鴻門宴。建國後,面對韓信,劉邦就想起項羽,知道自己不能跟項羽犯同樣的錯誤。」於是,便上演了兔死狗烹的一幕。不過其實劉邦自己也不好過,正如片末劉邦死前的自白,他一生最驚心動魄的,就是鴻門宴一幕,但想不到從此一生,也活在鴻門宴之中,暗喻自己後來即使稱帝,仍然步步驚心,一直惶惶不可終日。這就是中國政治的悲哀,在政治缺乏規範和無常之下,沒有人能夠高枕無憂,劉邦如是,後來的毛澤東也如是。

理想主義政治vs.現實主義政治

在陸川眼中,項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所以說由衷的尊重他,並不覺得他蠢,且因為覺得他很完美,所以找來吳彥祖來演。片中項羽不像劉邦般被阿房宮所代表的權力和欲望所迷惑,更說反秦的原因是因為「秦始皇要人穿同一樣的衣服,說同一樣的語言,唱同一樣的歌﹗」(最後唱歌的那句後來被當局刪減掉)項羽入咸陽後分封群臣,恢復六國文字,陸川認為這是一種解放,而且更是思想解放,項羽不要爭天下,不要做獨裁者,是一種高尚的政治信仰。

只可惜項羽,最後卻輸了給一個現實主義者,工於心計的劉邦。

陸川說,於是,往後二千多年,中國人,人人都不想當項羽,只想當劉邦。

歷史上的項羽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依我看,電影導演陸川無疑將他美化了,他沒有那麼理想主義,滅秦之後,他最着緊的是要「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可謂目光短淺。他曾一夜間坑殺了20萬降兵,又火燒阿房宮,掠奪財物女人,虐殺百姓,為人其實極之兇狠殘暴,大失民心。他鹵莽衝動,不懂得知人善用,他之所以多次放生劉邦,是因為好面子,臉皮薄,不堪激將法,關鍵時刻又常常婦人之仁。我看不到項羽與理想主義如何沾得上邊。

歷史上的劉邦又是一個怎樣的人?說得好聽,是一個深明「大丈夫能屈能伸」之道的人,說得不好聽,則乾脆可稱之為一個無賴,劣行包括:

在鴻門宴上,以如廁為名,偷偷溜走,用今天的俗語而言,就是「借尿遁」;

項羽把劉邦父置於高台之上,說:「如果你不趕快投降,我就烹殺你的父親。」不料劉卻說:「我與你曾經結拜為兄弟,因此,我的父親也可算是你的父親,若然你一定要烹煮父親,到時麻煩請分給我一杯羹」;

在逃命時,眼看楚兵將殺至,在心慌意亂下,把子女都推下車,好讓車子減重以走快點,但隨從不忍,又把他們抱回車上,這樣竟然反覆做了幾次。

但縱然如此,劉邦卻遠較項羽懂得用人,論計謀有張良,論用兵有韓信,論治理有蕭何。而厚顏無賴,更讓他把政治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

所以,楚漢相爭的優勝劣敗,與其說是理想政治與現實政治的差異,不如說是有勇無謀、剛愎自用的草莽豪傑,往往鬥不過工於心計、擅於籠絡人心的無賴政客。

收斂鋒芒 藏心之術

《王的盛宴》一片上半段圍繞劉邦和項羽,下半段便圍繞劉邦和韓信。

在西方民主政治那一套遊戲規則下,從政者要拉攏選票,爭取群眾支持,便得施展渾身解數,展現領袖風範和魅力。但在中國官場的生存之道,卻與上述恰巧相反,收斂鋒芒,甚至讓人看扁自己,才是從政的不二法門。因為在一個封建王朝內,從政不是要向百姓爭取表現,因為他們並不關鍵,皇帝才是操一切生殺大權的主宰。但是伴君如伴虎,愈是鋒芒畢露,愈容易功高震主,招惹殺身之禍。

即使你是開國功臣,為社稷立下汗馬功勞,但依戀權位,不知進退,一樣會不得善終。正如《史記》在記述越王勾踐的故事時所述的名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與文種,張良與韓信;前者急流勇退,後者戀棧權位,兩種開國功臣截然不同的結局,正是這種中式政治的最佳寫照。

《王的盛宴》一片,講述了劉邦得天下,成就霸業之後,三位功臣,被譽為「漢初三傑」的韓信、蕭何和張良,因性格不同,在君臣關係處理上,拿難的方寸不同,因而造成迥異命運。

究竟這三人,他們在歷史上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這裏讓我補上一筆。

韓信蕭何張良 命運迥異

韓信在楚漢相爭中,擁兵數十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垓下一戰中,一舉擊敗項羽,名震天下,實是漢軍中的頭號戰神。但他卻恃功生驕,不知進退,屢次向劉邦要求封地封王,讓這位本已多疑的君主,早已視他為心中之刺。到了鳥盡弓藏被貶時,他仍不知收斂,反而不滿之情溢於言表,最終只能惹來不單是殺身,甚至是滅族之禍。

張良是劉邦麾下的頭號謀略家,算無遺漏,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與韓信相反,他卻知所進退,淡泊功名,縱使劉邦封地也婉拒,並以體弱多病為由,急流勇退,不問朝政,這樣才能讓劉邦釋疑,得以善終。

但要說到曲折離奇,讓人拍案叫絕的,卻首推蕭何。話說蕭何是劉邦麾下的頭號後勤和軍需大臣,一生勤勤懇懇,鞠躬盡瘁,但仍然惹來劉邦對他滿肚猜忌。第一次是在楚漢相爭時,劉邦領軍在外,蕭何鎮守關中,劉邦忽然數次派遣使者回關中慰勞丞相,蕭何「挑通眼眉」,明白劉邦在外風餐露宿,卻突然勞師動眾作此舉,必是起了疑臣之心,即主動把親族中可以當兵的子弟全部送到劉邦軍中服役。劉邦見到多了這批「人質」在手,遂大喜並且放心。

另一次則是劉邦稱帝後,親自帶兵討伐叛逆的淮南王。蕭何克盡己責,向前方源源不絕輸送軍餉,但愈是做得出色,劉邦卻愈心生疑慮,又再次多番派遣使者回長安詢問丞相後方情。蕭何深知大勢不妙,遂聽從謀臣意見,在京師多置田地,強迫百姓賤賣,惹來百姓一片咒罵之聲,讓劉邦以為蕭何貪財,沒有政治野心,最重要是不得民心,遂終於放下心頭大石。要弄到自我污衊以免殺身之禍,蕭何用心之苦,委實令人驚嘆。

權術之所以在中國傳統政治中如此重要,是由它的政治文化特點所決定的。首先,是君主集權專制,權力少受制約,因此君臣之間是一種懸殊的權力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伴君如伴虎」;其次,是權力的變更和承繼,以及官員的升遷,都不是完全的規範化,存在相當的任意性,為權術如藏心之術等提供了很大的土壤和空間。

那麼,《王的盛宴》一片,於2000多年後今天的中國政治,又有何微言大義?過去一個世紀,當君權制被推翻,1949年中共建立政權之後,權術如藏心之術的作用,又有否改變呢?

從封建王權到中共政治體制

回顧1949後的中國歷史,毛澤東曾先後找了劉少奇、林彪及華國鋒;鄧小平找來胡耀邦、趙紫陽及江澤民作指定繼承人,六人曾分別當上國家主席、黨主席、黨總書記等位極人臣、呼風喚雨的職位,但最後除了江澤民,其餘五人最終卻連自己也保不住,都沒有好收場。

前述都不是特殊的個別例子,過去經驗顯示,共產主義政體的一大結構性難題,便是最高領導人的交、接班問題,亦即是所謂政治承繼的問題。在民主政體,政治承繼可以透過公正的選舉及法制來解決,即使如前年美國總統大選,布殊及戈爾般起初鬥個你死我活,纏鬥不休,各不相讓,最終亦可迎刃而解,平穩過渡,民眾從來不用為此擔憂。唯獨是共產主義政體,卻缺乏一套完善制度和規範來處理承繼問題,因而往往為政權及社會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甚至惹來一番腥風血雨。

共產主義政權的指定承繼人在準備接班時,通常面對一個兩難:如果他嘗試爭取過多權力,來及早鞏固自己權位,便可能出現功高震主的局面,反過來威脅最高領導人的地位,一個不小心,甚至會遭後者猜忌,掉轉槍頭反撲;但相反,如果他不乘着最高領導人尚且健在時,及早鞏固自己權位,便難以確保自己會在最高領導人死後的權力鬥爭中脫穎而出,甚至反過來落得慘淡收場。

歷史仍一幕又一幕重複上演

毛澤東安排承繼人的歷史,正好反映這個兩難的處境:他最初先後揀選了劉少奇及林彪,但因兩人都各有自己主見,意圖擺脫毛的影子,另起爐灶,結果均招來毛的猜忌,被毛親自拉下馬或逼至走投無路。

毛澤東後來揀了華國鋒,後者吸收了前兩者的教訓,對毛乖乖唯命是從,不敢鋒芒太露,因而並未成功建立自己的個性及號召力,更沒有趕緊趁毛在生前為自己累積足夠實力。結果到了毛一死,華國鋒便被一群老臣如鄧小平等所瞧不起,決心取而代之,最後領導位置坐不夠幾年,便黯然下台。

鄧小平雖然最初先後揀了胡耀邦及趙紫陽,但亦最終逃不過第一種宿命,即使鄧後來與其他元老妥協再揀了江澤民,在1992年南巡一役,也差點出現變卦,鄧甚至說出「誰不支持改革誰就要下台」的狠話,只是,鄧的日子至那時已經剩下不多了。

胡錦濤從中汲取了教訓,起初一直異常低調,韜光養晦,甚至給人面目模糊的感覺,因而與江澤民一直相安無事,到了最後才能順利過關。有人說他毫無表現,甚至何德何能,但可能這才是在「伴君如伴虎」的情下,最為明智的自保和生存之道。到了習近平,還不是一樣如此。

所以,別以為前述這種藏心之術,只是封建時代的塵封古董,過去半個世紀裏,還不是中共很多領導人的自保之道。有人會說中國人的遺傳基因陰魂不散,但其實這也是與共產主義的政治體制,息息相關。

但無論成因是中國文化又好,是共產主義政治體制都好,結果也是一樣,歷史,到今天,仍然是一幕又一幕的重複上演。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