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

劉細良: 王的盛宴 - 中國人的權力法則


陸川導演新作「王的盛宴」,在內地公映引起爭議,他對上一套「南京、南京」,以日本兵視角看大屠殺,同樣有爭議性。他肯定不是內地左派憤青的一杯茶,尤其是新作,這個劉邦、項羽、呂后及韓信的權力遊戲,實在有太多的政治隱喻了。

故事是從劉邦晚年說起,他在病榻中不斷被噩夢所困擾,項羽像陰魂不散,風聲鶴唳。電影由此倒敘劉邦參加項羽抗秦義軍,一路勢力坐大,經歷鴻門宴九死一生, 最終兩人命運逆轉,在韓信協助下,大敗項羽,自刎烏江。但劉邦稱帝一統天下,並未有一天能安心,他面對韓信,就想起項羽,當日項羽在鴻門宴上放生自己,放 虎歸山,今日若自已放生韓信,豈不是犯上了了項羽之錯誤。最終呂后說服了張良、蕭何,誣陷韓信謀反處死長樂宮。劉邦死前自白,他的一生,從來沒有離開過 「鴻門宴」,一直生存在惶恐之中。

陸川在首映後與觀眾見面,他說要借楚漢相爭及劉邦誅殺功臣的故事,來探討中國人的權力法則是怎樣形成。劉邦與項羽是兩種權力運用的典型,項羽講理想講原 則,自尊自重,劉邦則是實用主義,目標為本,但最終項羽兵敗自殺,成為此後中國人政治鬥爭的警剔,「千萬不要做項羽」。陸川舉了個例子,49年解放軍攻入 南京毛澤東寫下名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在延安時看得最多是史記,尤其是劉邦的高祖本紀,「他一直在揣摩劉邦與項羽之間的關係。」毛 蔣之爭與楚漢相爭何其相似。

「寧我負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負我」,成為中國人的權力法則金科玉律。歷史上一個個王朝興衰,新王朝取代,但權力法則從無改變,唐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宋有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明有朱元璋誅殺功臣、中共則有毛澤東借文革誅殺開國功臣及林彪謀反叛逃。歷史不斷循環,像是詛咒。陸川明顯對這種中國式現實主義權謀有 批判,他在電影中對項羽有一種敬意。以戲而言,吳彥祖演的項羽比劉燁的劉邦,甚或張震的韓信都占較少戲份,但其角色是十分重要,他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完美化 身。戲中一幕項羽入咸陽秦王宫,發表政治宣言,表示起兵反對秦暴政,因為他反對全國大一統,穿同一衣服、說同一語言、用同一種文字,導演說本來還有一句, 「唱同一首歌」,這段演說本有近五分鐘,公映時刪去了,原因他沒說明,不過我們心知這屬政治不正確。但項羽分封、多元的政治理想,鬥不過打天下、坐天下的 大一統權力慾,劉邦、韓信入咸陽秦王宮,都因其壯觀宏偉而煽起一統天下權力慾,項羽入秦王宫卻將它一把火燒掉,自己領兵回故鄉彭城。

打天下之後,圍繞坐天下之爭便開始,打天下人人有功勞,為何唯獨劉氏可以坐天下?項羽陰魂不息,是劉邦心知項羽多次放生自已,才兵敗自殺,劉邦絕不想犯上 項羽的政治錯誤,放生韓信,一旦自己身故,韓信絕對有力造反,毀掉劉姓江山。誅殺開國功臣,這又是另一個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張良與蕭何是韓信至交,最終兩 人選擇了與皇權合作,出賣了韓信。陸川說所謂「士」之氣節,在專制皇權下,已經消失。「你看當蕭何反對殺韓信,跪求見劉邦被拒,多麼惶恐不安」。

「王的盛宴」,大家不要期待是張藝謀的「英雄」,特技動作,千軍萬馬加英雄美人都欠奉,偏灰偏暗的色彩,調子沉鬰壓抑,但角色立體,有思考空間,特別是對 比四九年至今共產黨的權鬥,令電影有特別意義。陸川是個有「看法」的導演,電影的高度不只是為了展示中國人權鬥,像TVB宮庭內鬥劇。

這是一部需要用心看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