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陳家洛﹕香港還有理性辯論公共政策的空間嗎?




《明報》社評的主筆明顯不滿部分黨派在長者退休保障議題上的取態,於是大興問罪之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哪個民主派政黨為中產說話?」

如果編輯們真的有做好功課,就不可能錯過一項由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早在今年7月完成並發表的調查(http://www.aup-hk.org)。

從引用的圖表可見,全民退休保障是上、中、下三個階層的市民支持的。而且,大多數被訪者認為「長者生活津貼」不用審查制度。換句話說,巿民不是如政府所言,對全民退休保障沒有共識,並且照單全收「長者生活津貼」,只是做決策的人充耳不聞。

在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選舉期間,有關長者的政策及社區論壇,筆者都逢請必到。就長者生活津貼和全民退休保障,巿民都清楚地表達訴求,要求候選人守信,為香港爭取一個更公道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筆者想特別提出的是,即使中產背景的長者,在今時今日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金錢和時間方面仍然需要繼續協助下一代的生活。

政府一直迴避問題

政黨要求政府就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展開諮詢,期望社會可以理性地商討出路,締造多贏局面,起碼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政府一直迴避問題,先把「特惠生果金」改名為「長者生活津貼」,理念上由敬老為本轉變為扶貧為本,而所謂簡單申報其實是審查制度,而且一切都在短短幾個月之間發生,每一次轉變,每一次搬龍門,都辯稱自己沒有變,只是別人誤解或刻意曲解。

筆者對本地和海外公共政策研究有一些經驗,所以提醒自己和學生用「階級」的角度來界定民意,表面上既方便又合情合理,其實會不知不覺間加深了一些偏見,令到思考局促狹隘,最差的是有關輿論營造了社會分化、社群對立,讓「拉一派打一派」的低級政治伎倆表面上變得合理。有識之士問為何要幫有錢人爭取福利,或是把歐債問題歸究社會保障制度,只是把根深柢固的偏見循環再用,但就有加大力度分化社會的後果,把整件事異化。

民主,本來就是要相信人民,眾人在公平公開的制度程序中體會作主話事,所指的「話事」,既是行使權力,也盡公民責任。

所以,應該是讓「中產」自己說話,還是想當然的把一些「民意」貼在他們身上?我們不禁要問:中產,中產,多少有欠公允之事假汝之名以行?

作者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民主發展網絡成員、立法會(香港島)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