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

明報社評: 美債風險顯而易見 金管局應適時調整




金融管理局公布外匯基金第3季投資收入412億元,表面上扭轉第2季的劣勢,不過,轉勢基本上與大市同步,並非金管局的投資策略有什麼獨得之秘。另外,投資回報波動甚大,政府對金管局向財政儲備支付的收益,不應視為恒常收入而興派糖之思,反而政府宜責成金管局檢討在美國國債風險顯而易見情下,如何處理外匯基金的美元資產,以確保美債一旦出事,港人的民脂民膏不致蒙受重大損失。

投資收益波動大  政府勿視為恒常收入

外匯基金投資今年第3季收入412億元,第2季虧損56億元,來回差距約470億元,有三更窮、五更富味,所謂收入云云,不值得高興,因為去年第3季曾經錄得虧損高達414億元,波動性之大,說明外匯基金的投資回報不可靠。今年上半年,金融市場受歐債危機牽動,基本上向下調整,踏入第3季之後,歐盟就救市逐漸達成共識,希臘、意大利等國的債務危機暫時喘定,金融市場才轉穩。外匯基金在第3季的股票投資收益最多,反映了隨大市而升,並非金管局有特別策略的結果。

今年首3季,外匯基金投資收入為801億元,金管局按6%固定比率向政府的財政儲備支付285億元,數額不菲,過去數年政府財政連年大額盈餘,與外匯基金的投資收入有一定關係,在庫房水浸情下,政黨政客要求政府開倉派米,誘發民粹當道,政府則以派糖紓解眼前困境,提振民望,曾蔭權政府治下7年,派糖耗費約達2000億元,便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現在總結本年度財政收支言之尚早,不過,梁振英政府不應走上一任的老路,要把由外匯基金收入視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從根本上對應貧窮、人口老化等問題。

近年,外匯基金資產投資回報有每愈下之勢,2008年因為金融海嘯虧損了5.6%,翌年反彈錄得5.9%回報之後,2010年減為3.6%,到去年更跌至1.1%,以外匯基金坐擁約2.5萬億港元,回報率連通脹也抵消不了,肯定未能使人滿意。外匯基金有維持港元與穩定聯繫匯率的重要作用,投資求穩健的保守策略,本來無可厚非,不過,港人的民脂民膏卻因此付出沉重代價。

2011年金管局年報顯示,外匯基金資產,美元資產佔78.2%,約達1.94萬億港元,相信美國國債佔比重頗大。為了維持聯繫匯率,金管局有必要購買美債,即使收益有限,本港也沒有選擇,但是,究竟要購買多少美債才夠,值得認真研議。

過去,即使美國國債總額持續上升,一般對美國出現債務危機,認為天方夜譚,因為美國可以不斷印銀紙還債,不過,美國國債滾動規模和速度急遽,特別是4年前金融海嘯之後,已經增至超過16萬億美元,即將達到上限,需要國會批准再調高。近年,美國增發國債,已非入不敷支那麼簡單,而是以印銀紙方式挽救銀行、催谷經濟,導致美元氾濫,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中國大陸和香港,自然蒙受損失。在聯繫匯率下,港元跟隨美元貶值,過去10年,港元兌人民幣貶值超過30%,單是輸入通脹,已經嚴重影響市民的生活,至於本港跟隨美國採取超低利息所形成的資產泡沫,其危害究竟有多大,只待泡沫爆破來驗證而已。

購美債應有限度  推動更多另類投資

30年前,港元與美元掛鹇,美元起覑錨的作用,使港元與香港穩定下來,但是今時今日,在經濟層面,香港對內地的依存度已經超過美國,但是聯繫匯率之下,美元扯覑港元一起向下沉。在位者堅持聯繫匯率行之有效,只有在野之身,才會提出聯匯有檢討和改變的必要,例如前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任時誰說要改動聯繫匯率,都會挺身申斥,直到今年6月,他不在其位,卻提出要研議改變聯匯,就是最好說明。相信梁振英政府也不會觸動聯繫匯率,不過,維持聯匯是否就要無止境地購買風險不低的美國國債,是另一個問題。

據美國財政部資料,到今年9月,本港資金總體持有美國國債價值為1357億美元,雖然較今年3月減少約60億美元,與歷年比較,總體仍處於較高水平,而且不知道是外匯基金減持抑或私人減持了。無論如何,外匯基金持有的美國國債,應該有一個限度,以免10年期孳息率低至1.7厘的美國國債,一旦息口升時,價格大跌而使港人的民脂民膏承受更多損失。美國雖然債務龐大,在超低息環境下,利息負擔還可以支撐持續大量舉債,當低息走勢有逆轉端倪,美國公共債務的持續性風險恐怕會刺激市場神經末梢,屆時掀起的波動,當局應預作籌謀。

近年,金管局調整策略,把外匯基金累計盈餘的三分之一作多元化投資,以現有盈餘累計規模,多元化投資上限為2027億港元。據知投資項目有新興市場債券、私募基金、房地產以至天然資源等,今年上半年收益貢獻為12億元,並不顯著。不過,即使如此,多元化投資計劃仍然應該持續推行,在適當時候更應該加碼,以分散投資過分集中美元資產的風險,並為外匯基金爭取較合理的回報。



信報社評:奧巴馬轉焦東南亞 衝擊中美戰略互信

奧巴馬連任美國總統後,隨即展開東南亞外交之旅,出訪泰國、緬甸與柬埔寨,並參加東亞峰會,此行無疑是深化亞太戰略重要一步。如今美國積極加強跟中 國關係相對密切國家的雙邊接觸,急不及待鞏固與緬甸剛解凍的關係,突顯了美國「返亞再平衡」戰略重點從東北亞轉焦到東南亞之勢。

昨天,奧巴馬與緬甸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會面,同時宣布向該國提供一億七千萬美元援助。很明顯,緬甸政府去年秋宣布暫停中國參與投資的密松水電站建設,事件不僅令國際矚目,也反映中緬關係出現裂痕,兩國的「堅實」關係已生變化。

奧巴馬今次出訪泰國、緬甸與柬埔寨,這三個國家,中國過去的確花了不少外交與經濟資源,營造了一個關係相對穩定的基礎,難怪此行被內地一些評論指有「挖中國牆腳」之嫌。
照 形勢觀察,美國如今正向東南亞深化推進「前沿部署外交」(Forward Deployed Diplomacy),向區內每一個國家都配置外交資源,加強雙邊同盟、擴大貿易和投資、參與地區多邊機構、加強軍事存在,積極建構一個安全機制,塑造地 區安全秩序,以符合美國的發展利益需要。

二○○九年,美國通過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打開參與東亞峰會的缺口;與此同時,擴大《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的談判與覆蓋範圍,銳意把TPP提升為區內最高層次的自由貿易安排,以便實現美國重振製造業和把出口翻番的目標。

前 天奧巴馬訪泰順道「推銷」TPP,泰國總理英祿表示,該國有興趣加入TPP談判,並會啟動相關程序研判。目前東盟之中,只有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和越南 加入TPP談判。可以看到,過去十年,中國在區內的經營,包括經濟上形成的「東盟10+1」、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等機制;在政治上與個別國家的雙邊關 係,包括在泰國和柬埔寨等所建立的影響力,無疑遭美國視之為東盟內部凝聚力受到分化的成因。

二○○九年七月,東盟輪值國泰國便曾代表東盟,拒絕了美國國務卿希拉莉之前提出驅逐緬甸的提議;對上一輪東盟會議,越南和菲律賓提出對南海主權爭端憂慮,輪值主席國柬埔寨被指受中國影響,以致會後首度沒有發表聯合聲明。

可以看到,美國設法「中性化」中國在東盟個別國家的主導影響力,使東盟作為一個地區整體,能夠發揮協調性或一致性的政策立場,滙聚力量發揮區域組織的作用,從奧巴馬今次訪問東南亞之行中,即反映了這種戰略意圖。

事 實上,從美國啟動參與東亞峰會、發起「湄公河下游行動」計劃(Lower Mekong Initiative),支援柬埔寨、老撾、泰國和越南的教育、衞生和環境項目,到美緬關係解凍,於訪緬前夕,奧巴馬政府更宣布放寬對緬甸產品的進口限 制,連串行動的目標,無疑是要消除美國在東南亞競爭與影響力遜於中國的風險。

配合聚焦東南亞,美國亦有把主要軍力東移之勢。隨奧巴馬東南亞 之行的國防部長帕內塔透露,美國將擴大在東南亞的聯合軍演頻率與規模,明年首先參加文萊的人道救援活動、印尼的反恐演習、馬來西亞與澳洲的海上聯合軍演, 顯示了美國強化在東南亞深度介入的決心,但發展勢必影響到東南亞地區的未來局勢平衡和安全結構。

奧巴馬以出訪東南亞作新一任的外交開局,展開與中國在區內的直接競爭,衝擊到中國多年苦心經營的利益優勢,此舉不僅考驗中國換屆政府領導人的戰略應對,也為中美關係增加更多「潛在對手」的博弈成分,不利於兩國建立「戰略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