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星期一

陳裕豐﹕香港國民教育的場景與文本 ——比較日本公民教育




國民教育的支持者曾批評反對者沒有完整地看過《課程指引》。事實上,《課程指引》的部分字眼已比去年的諮詢稿改善不少,與現代公民素質有關的內容增多了。例如在諮詢稿中,「爭議性」三字只在「社群」及「世界」的範疇中出現,《課程指引》則列明「教師不但不應該迴避討論爭議性議題,更應視之為教學的重要契機」;諮詢稿在國家範疇中多次提及公民責任,甚少帶出公民權利;但《指引》則提出「理解國民的角色、權利與義務」作為國家範疇下的學習目標。

我們理解一項政策或課程時,除了政策的文本(text)外,更重要的是政策推行的場景(context)。香港教育的場景,究竟是否開始出現反對者擔心「政治灌輸」的傾向?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條件對課程內容進行批判思考?本文將以日本公民教育的實踐情為例子,說明理解場景的重要性。

「和平」為主旨的日本公民教育

二戰日本投降後,聯合國軍最高司令部為了阻止軍國主義在日本再度傳播,在194510月頒布《關於日本教育制度之管理政策》,其中公民道德教育有關部分排除有關天皇制國家主義、軍國主義之教育內容。然後,1947年國會通過的《教育基本法》,第8條「政治教育」規定,在學校「不得實施支持特定之政黨之政治教育,也不得舉辦其他政治性的活動」。同年,當局將戰前宣揚軍國主義、順從天皇及國家的修身、公民、歷史及地理等科改為「社會科」,於高中、初中及小學推行,目的在於「培養能夠協助創造民主的、和平的、國家的現代公民」。其後,1958年,小學社會科加入道德時間;初中社會科分為「政治、經濟、社會的領域」、「歷史的領域」、「地理的領域」。「政經社領域」在1977年改稱為「公民的領域」,以培養學生們公正判斷力為重點,內容有包括「民主主義與現代社會生活」、「國民生活之提升與經濟」及「日本的政治與國際社會」三項內容。至於高中方面,1989年,社會科改為「公民科」與「地理歷史科」。公民科的要旨,從教育課程審議會的《諮議報告書》可看出,分別為強調對現代社會的基本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培養能夠成為民主的、和平的國家及社會的有用締造者所必要的公民資質。

課程外的場景  國旗、國歌及《教育基本法》修正案

若只看上述科目的課程文件,當中民主、和平、日本國民與其他國民的關係等內容,確實符合「多元公民資質」的要求。不過,日本的教育卻未對順從天皇及政治機構的「臣民」思想加以批判,更反其道而行。其中較值得注意的,就是分別於1958年及1977年文部省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中,鼓勵學校的國家及學校節慶升國慶及唱國歌,培養學生愛國家、服從天皇的情感。「日之丸」旗及《君之代》歌曲,除了是傳統上的國旗國歌外(1999年才有法定地位),更代表覑日本的軍國主義及對天皇的崇拜。近年來,當局更強硬於學校推廣國旗國歌。2004年,東京教育委員會及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表示,在學期結束舉行的畢業慶祝活動中,拒絕起立唱國歌的中學教師將受到嚴厲懲罰,即是罰款、解除合同、調往偏遠學校及其他行政處罰,其中一人的薪金更被扣減一成。

另外,修訂《教育基本法》,同樣可被視為日本教育向順從天皇的「臣民」思想推進的行動。當局希望將其中教育目標的「完全發展個體性……愛真理及正義,尊重個體差異」,加入「愛國心」的內容。20064月,修正案提交國會審議,其中教育目標新增了培養「一種尊重傳統和文化、熱愛養育他們的祖國和鄉土以及對國際和平發展作出貢獻的態度」。1215日,修正案在國會通過。

21世紀,日本希望成為「正常國家」,政治上研究修改和平憲法、將防衛「廳」升格為「省」;教育上則是硬推強調日本軍國主義及對天皇的崇拜的國旗國歌及修訂《教育基本法》。這些宣揚愛國精神的活動在學校場景蔓延開去,若未能以批判性思考加以鞏固及深化,將對學生造成「政治灌輸」的傾向,甚至形成「軍國主義」的再起。日本部分教師十分憂心,所以最大教師工會日本教職員組合(日教組),於當年1026日,在國會外遊行示威,參與教師達6500人。

香港的場景  「人權教育」及「情感教育」的此消彼長

回到香港,雖然特首於108日宣布擱置《課程指引》,然而教育界相關的場景,卻不能不讓人擔心。一方面,特區政府一直沒有完整政策,推行人權法治教育。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於20092011年,就通識科老師對人權和法治的態度及知識問卷調查顯示,43.9%受訪者擔心其人權知識不足以教授人權議題;有關法治知識的3條問題中,其中兩題的答對率少於50%。另一方面,今年7月傳媒揭發共青團的報告,去年度接待學生交流團的人數,較前年增加1.6倍至去年的7376人。其中,數百港生曾參觀湖南的毛澤東遺物館,宣揚毛澤東「勤儉節約的高尚情操」,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香港人權法治等有關普世價值的教育內容不足,同時愛國「情感教育」內容卻不斷增加,學生究竟有多少相關知識去反思、批判這些活動的內容?如「人權教育」及「情感教育」間「此消彼長」的趨勢繼續,《課程指引》雖擱置,學生仍有機會受到政治灌輸。希望教育界的同工們更加努力,推動包括人權、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在內公民教育,提升學生的公民素質,方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