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陳智傑﹕認真,大家就一齊輸




「港獨」議題愈演愈烈,「愛國」陣營及前中央官員紛紛高調開腔。既然有人認為「港獨」勢力像病毒一般蔓延,香港傳媒亦不敢怠慢。《明報》於大前天便找來一名揮舞「港英旗」的男子詳談——他是一個20多歲的青年,覺得香港如今不及回歸之前,喜歡蒐集港英時代的物品留為紀念,並於回歸初年以500多港元從政府拍賣會中購了一面「港英旗」。

搞獨立,組織群眾和文宣理念最為重要。那名青年透過互聯網尋找志同道合的網友,以飲管等材料製作「港英旗」,於示威中「派街坊」。至於理念方面,按我對報道的理解,大約是希望引起政府和「權貴」的注視,以改善施政。多得一些知名愛國人士和前中央官員對「港獨」的公開警惕,惹起傳媒關注,這青年才有出席《城市論壇》的機會——大抵這便是「港獨勢力」曝光率最高的文宣活動。其實,把「港獨」議題升溫的,是這揮舞「港英旗」的市民,還是在傳媒大呼「港獨出沒注意」的「有心人」?

「有心人」最不滿的,是那一面讓他們礙眼的「港英旗」。如果單憑一個沒有資金供應和有效組織、更遑論是政黨以至武裝力量支援的圖騰,也足以構成搞獨立的指控,則未免太少看獨立運動的最基本要求。且,現時所謂的「港獨」議題,大部分是內地與香港的民生矛盾所衍生出來的激烈情緒:由幾年前奶粉供應緊張、對新移民的不安,到近年的「雙非」問題、房屋供應,及至今年社會對自由行政策安排、「自駕遊」、內地水貨客問題猖獗等作出怒吼。

何必口角當賊辦?

當然,民生矛盾難免滋長互相厭惡及仇視:一句「狗」、一句「蝗蟲」、一幀又一幀的照片、改圖及舊曲新詞,再由網絡罵戰把社會情緒放大、升溫,直至終於有人舉出「中國人滾回中國去」的標語——這大約便是「病毒」的擴散過程。我固然很難說民生矛盾是所謂「港獨」意識的唯一原因,但這卻是讓懷念、訴諸「港英圖騰」的情緒得以於社會散播、發酵的重要背景。

跨地域流動人口衍生民生矛盾,再發酵為一個地方的身分爭議,並非香港獨有之事;部分內地城市人與「外省人」的爭端,往往亦源自社會及資源問題,有時更演化為群體事件。不過,香港由於歷史的原因,才有人以「港英圖騰」作為這種身分爭議的載體。這身分爭議的發酵過程,與那些由民族對立、宗教敵視及國仇家恨所醞釀的分裂及獨立運動,根本完全是兩碼子的事。高度情緒化的口角,雙方都難受,但把用作身分爭議的圖騰「認真地」當作是民族分裂活動,恐怕只會使中港矛盾不必要地火上加油,添煩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