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

《近代中國史綱下》郭廷以: 第十九章 第四節 中共的勝利




  一、決戰


  自一九四七年六、七月間各地人民解放軍轉取攻勢後,一年之間,政府軍處處不利,士氣愈為低落,中共決心進行決戰,奪取大城。一九四八年九月,陳毅統率的人民解放軍進攻濟南,守軍吳化文師二萬餘人不戰而降。九月二十四日,陳毅佔領濟南,俘山東省府主席王耀武以下六萬人,為政府軍的一次重大挫敗。


  林彪統率的東北人民解放軍五十餘萬,約於陳毅進攻濟南的同時,進向遼西,謀斷關內關外交通。十月十六日,佔領錦州,守軍(滇軍)兩師叛變,東北"剿匪" 副總司令范漢杰以下七萬人被俘。被圍半年的長春,援斷糧絕,錦州失守之前,蔣親至沈陽,命長春守軍南撤沈陽,駐軍西援錦州。錦州失守之後,又兩來沈陽,嚴令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反攻。十月十九日,長春守軍一個軍(滇軍)叛變,解放軍進入市區。二十一日,另一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以下六萬餘人投降。十月二十七日,自沈陽西進的廖耀湘兵團被圍,十萬餘人覆沒。解放軍直趨沈陽,衛立煌出走。十一月二日,沈陽不守,政府軍十餘萬人,由海道撤出者不過三萬。東北全部為解放軍所有,政府軍被殲共約四十餘萬,中共稱之為遼沈戰役。自政府軍奪得大批美國武器,如虎添翼,對解放軍而言,可說是決定了全局的勝利。


  ----------


  吳化文為韓復榘舊部,曾投降偽軍,戰編入政府軍,頗受歧視。



  毛澤東先以為一九五一年可打倒國民黨,一九四八年九月,他以為再有一年左右即可做到。佔領濟南後,即部署攻取徐州,進略淮河流域。十一月初,編組西北、中原、華東、華北、東北五個野戰軍,彭德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林彪分任司令員,全部兵力超出三百萬人,政府軍則不足三百萬。


  一九四八年十月底,陳毅、劉伯承的華東、中原兩野戰軍分向徐州東西前進,兵力約六十萬人,民兵民工二百餘萬人,取攻勢。政府軍約五十餘萬人,由徐州 "剿匪"總司令劉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揮,以邱清泉、黃伯韜、黃維三兵團為主力,取守勢。十一月六日,戰斗開始,美大使館通令蘇、皖美國僑民撤退。南京、上海到處搶米,秩序大亂。徐州東路政府軍甫與解放軍接觸,兩萬餘人叛變,西路、南路各數千人投降。解放軍採一貫的"圍點打援"戰術,先圍東路黃伯韜兵團,阻擊來援的邱清泉兵團。十一月二十二日,黃伯韜自戕,全軍十二萬人盡覆。南路黃維兵團被圍於皖境宿縣,十一月三十日,政府軍放棄徐州,劉峙南退蚌埠,邱清泉、杜聿明西南退蘇、豫之間,謀解黃維之圍不果。十二月十五日,黃維部九萬人大都被殲。杜聿明、邱清泉部為解放軍及民工所掘壕溝圍困,機械化部隊寸步難行,天寒糧絕。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自殺,所部七萬餘人消滅。蚌埠不戰而下。歷時兩月餘,規模最大的另一決戰結束,政府軍又損失四十餘萬人,中共稱之為淮海戰役,政府稱之為徐蚌會戰。


  當華東、中原野戰軍猛攻徐州之時,東北野戰軍林彪部一路進入熱河承德,一路進入冀東,華北野戰軍聶榮臻部佔領河北保定。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收縮戰線,所部六十萬人,分別集結於北平、塘沽、張家口、新保安。十二月初,林彪部入古北口,聶榮臻部佔南口,十二月中旬,北平、天津近郊發生激戰。十二月二十二日,傅部放棄新保安,二十四日,放棄張家口,損失五萬餘人。林彪部圍攻天津,經二十餘日慘烈攻守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為解放軍佔領,政府軍十三萬人被俘。一月二十二日,傅作義與林彪訂立和平協議,所部二十五萬人由解放軍改編。一月三十一日,解放軍入北平,中共稱之為平津戰役,與遼沈、淮海戰役,合稱為三大戰役,政府軍折損共約一百五十萬人。


  ----------


  野戰軍之下為縱隊,每一縱隊為三萬人,另有地方部隊、游擊部隊。一九四八年底,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改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各轄二十四個兵團。


  圖二三:中共統治區(一九四八年九月至一九四九年四月)


二、國民黨求和與中共全國進軍


  美國之不滿於蔣,已非一日,馬歇爾認為他固執倔強,難期再有作為。年來李宗仁以行營主任資格坐鎮北平,與教育文化界結納,受到司徒雷登的青睞.李之競選副總統,部分原因為司徒雷登之鼓勵。李當選雄心愈大,司徒雷登對他希望愈高。一九四八年八月,司徒曾建議國務院設法使國、共停戰,分劃中國為若干地區,採行聯邦制,盡可能使無中共參加的各邦保有最大部分的領域,由美國給以援助。又說,蔣不能引進才能之士,實行改革。但時馬歇爾任國務卿,已無再作調人之意。十二月二十三日,司徒續向國務院明白請示,可否勸蔣退休,讓位於李宗仁,或其他政治領袖,俾與共軍繼續作戰,或停戰言和。馬歇爾仍主暫不過問。


  兩個月前,即十月底,蔣告美國記者,美國應重視中國局勢。十一月初,外交部商請馬歇爾派遣特別軍事代表團,由美國軍官指揮中國軍隊。蔣致書杜魯門,亦請派一高級將領為顧問。十二月一日,蔣又向美國記者表示,將長期守有長江以南,歡迎麥克阿瑟為最高軍事顧問。


  十二月下旬,孫科繼任行政院長,宣稱政府用兵的最後目的,為爭取和平。二十四日,華中剿匪總司令白祟禧電張群、何應欽轉蔣,謂人心、士氣、物力已不能再戰,主邀美、英、俄、法大使斡旋,與中共謀和。跟著河南省府主席、參議會請蔣下野,湖南、廣西應之,司徒暗中支持。一九四九年元旦,蔣發布文告,願與中共商談恢復和平方法,不計個人進退出處。


  中共攜戰勝威勢,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宣布自蔣以下四十三人為戰犯。三十日,毛澤東聲言將革命進行到底。對於蔣的元旦文告,說是"戰犯求和",決心完全消滅國民黨的反動分子,將美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逐出中國。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四日,發表時局聲明,願根據八項條件與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他國民地方政府進行和談,懲辦戰犯,廢除舊憲法,廢除舊法統,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改革土地制度,廢除賣國條約,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國民黨"反動政府"及所屬各級政府權力。最後指示人民解放軍在實現真正的民主的和平以前,絲毫不可鬆懈戰斗努力,對於任何反抗的反對派必須堅決、徹底、干淨、全部的消滅之。


  一月八日,南京外交部長照會美、英、俄、法大使盼協助和談。同時蔣命各將領勿因和平運動而放鬆抵抗。白崇禧亦謂應備戰以求和,勿求和而忘戰。一月十九日,因四國謝絕斡旋,行政院請中共先無條件停戰,再進行和談。一月二十一日,蔣總統正式宣布引退,李宗仁代理總統職權。解放軍時已進至長江北岸,南京官民紛作逃亡之計。外交部通知各國使館,自二月五日起,政府改於廣州辦公。


  中共堅拒先行無條件停戰,李宗仁允以中共的八項條件作為和談基礎。在廣州的行政院長孫科則說決不接受懲辦戰犯與投降的和平。二月十三日,李宗仁請顏惠慶、章士釗等以民間和平使者的名義飛往北平,再至石家庄見毛澤東。三月,何應欽代孫科為行政院長,派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竑等為和談代表。中共中央委員會議決,集中力量解決國民黨殘勢力。同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遷至北平,第二天,派周恩來等為中共和談代表。四月初,雙方代表開始在北平交換意見。中共的新華社再三聲明,解放軍定要解放全國,要求南京政府向人民投降。蔣與國民黨的主張為軍隊各守原防,就防區整編,如共軍渡江,和談即停,李宗仁尤望能與中共"隔江分治"。北平廣播,解放軍正積極准備過江,依照八項條件實現和平。四月十三日,國共代表舉行正式會議,周恩來提出和平協議草案,計八項二十四條。要點為南京政府之一切武裝力量,實行改編為人民解放軍,解放軍向南京政府所轄區開進和接收。十五日,略予修正,限四月二十日簽字。政府拒絕接受,白崇禧反對更力,李宗仁請中共重新考慮。


  ----------

  顏惠慶為老外交家,章士釗為舊文人政客,與毛澤東有私誼。



  政府求和目的在保有長江以南,爭取美援,重整軍備。中共定要摧毀國民黨,不令死灰復燃。和談期間,劉伯承、陳毅的第二、第三野戰軍陳兵長江,准備南渡,林彪的第四野戰軍自平津南下,直趨武漢,彭德懷的第一野戰軍及賀龍部進向西安,徐向前部加緊圍攻太原。四月二十一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命令各野戰軍前進。當天第二、第三野戰軍分在安徽荻港、江蘇江陰渡越長江。二十三日,第二野戰軍入南京,蘇、皖、浙間十餘萬政府軍潰滅。五月三日,第三野戰軍入杭州,二十七日,佔上海,政府軍損失十萬。八月十七日佔福州,十月十七日佔廈門,二十六日攻金門島,為政府軍拒退。第二野戰軍於五月十九日佔九江,二十一日佔南昌,西趨湖南。沿平漢鐵路南下的第四野戰軍於五月十六日佔武漢,白崇禧軍退往湖南衡州。八月三日,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潛與林彪成立和平協議。


  被圍數月的太原,四月二十五日失守,代理山西省府主席梁敦厚以下五百人自殺,官兵七萬餘人被俘。五月二十日,第一野戰軍會同賀龍部佔領西安。六月,政府軍反攻不勝,損失四萬餘人。七月,第一野戰軍入甘肅,八月二十六日,佔蘭州,九月四日佔西寧,二十四日佔寧夏,數十年來據有甘、寧、青三省的回軍消滅。同月十九日及二十六日,分入綏遠、迪化,整個華北與西北為解放軍所有。


  蔣引退後返浙江故裡,仍握有實權。李宗仁才本平庸,益難施展,勸蔣出國,交出權力,不再問事,為蔣所拒。四月以後,蔣巡視東南沿海,部署軍事。六月,閻錫山代何應欽為行政院長。七至十月,蔣往來廣州、重慶、成都、昆明,策劃保衛西南,調陝南胡宗南軍入川,命湘南白祟禧部入黔,拒共軍於四川境外。白欲保廣西,率部南退。第四野戰軍遂長驅入粵,十月十五日,佔廣州,國民政府遷重慶。十一月二十二日,第二野戰軍佔桂林,第四野戰軍破白崇禧部十萬人於桂、粵之交,十二月六日,佔有南寧。


  十一月十四日,第二野戰軍佔貴陽,同日蔣到重慶。先六日,第二野戰軍的另一路已入四川東南境,政府軍不戰而潰。十一月三十日,重慶不守,蔣去成都。第二野戰軍續進,與自陝西前來的賀龍夾擊成都。十二月九日,四川綏靖主任鄧錫侯、西康省府主席劉文輝、雲南省府主席盧漢投降,蔣赴台北,留胡宗南守成都。李宗仁以一切絕望,先去廣西再走香港,最後,飛往美國。十二月二十七日,解放軍攻佔成都。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七日,攻佔政府軍在大陸的最後據點西康西昌。總計一九四九年四月起,十一個月內,解放軍席卷中國大陸。


三、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的中華民國


  自一九三七年中共取銷中華蘇維埃政府後,名義上並無自己的中央政府。國、共戰爭兩年後,一九四八年五月一日,提議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主同盟等黨派通電擁護。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報告,謂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一切條件均已成熟,希望於四、五月佔領南京成為事實。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至十九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舉行,毛澤東宣稱"民主聯合政府一經成立,它的工作重點將是肅清反動派的殘餘,鎮壓反動派的搗亂,盡一切可能,用極大力量,從事人民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恢復和發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業"。七月一日,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說是中共的武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必須倒向社會主義一邊。中國需要國際援助,但不屬於美、英方面,而屬於蘇俄。中國需要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在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專政,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由新民主主義進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九月,新政治協商會議改稱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在北平正式舉行會議。二十七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國都定為北平,易名北京。紀年採用公元。國旗為五星紅旗。二十九日,通過共同綱領。三十日,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陳毅、賀龍、葉劍英、林彪、彭德懷、劉伯承等為委員。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兼人民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


  七月及八月,曾訪菲律賓、南韓,謀組東亞反共聯盟未成。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入拉薩。


  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於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在香港成立,領導人為李濟深。民主同盟於一九四七年十月被政府宣布為非法團體,十一月,自行解散,一九四八年一月,又自行恢復。此外列名通電的有中國民主建國會、致公黨、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


  三月五日至十三日,在河北石家庄西北平山縣舉行。


  一顆大星代表中共,四顆小星代表工、農、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圖二四:中共繼續進軍(一九四九至一九五○)




  當中國大陸炮火連天,政府軍失利之時,台灣算是較為安定的省份。一九四七年四月起,國防部在台灣設陸軍訓練司令部及其他軍事機構,由美國顧問協助。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陳誠任台灣省府主席,將中央銀行黃金移存台灣。一九四九年前期,台灣有不少興革,如實行減租,改革幣制。和談不成,國民黨人多主蔣復職。十二月七日,政府宣布遷設台灣。李宗仁赴美不歸,蔣再起的呼聲愈高,一九五○ 年三月一日,終復任總統,以陳誠為行政院長。嗣台北成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


  淮海戰役爆發,司徒雷登認為局勢已無可救藥。勝負決定後,美國撤回軍事顧問團。國民政府遷往廣州,司徒雷登未隨行。解放軍進入南京後,他准備前去北平,承認中共政權,國務院不許。同時有美國或聯合國暫管台灣之說,蔣表示反對,勸美國協助中國的反共力量,確保台灣,使成一新政治希望。一九四九年八月五日,美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 白皮書,內附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致杜魯門函,為美國政策辯護。謂中國反共政策失敗,由於中國政府無能,中共效忠蘇俄,致使中國民族慘遭一以外國帝國主義利益為前提的政黨所壓制。中國的悠久文化與民主、個人主義,終將發揮其力量,擺脫外國桎梏。美國對於以此為目標的發展,應予鼓勵。但在採進一步行動之前,將先待亞洲塵埃落定。此一表示,對於朝不保夕的國民政府固為一重大精神打擊,毛澤東亦一連發表五篇駁斥文章,指美國是中國人民最凶惡的敵人,要仇視它、鄙視它、蔑視它,丟掉幻想,准備斗爭。

   ----------

  地主所得以37.5%為限,名為三七五減租。



  蘇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的次日,即予承認。美國雖繼續承認國民政府,惟不再積極援助。一九五○年一月五日,杜魯門、艾奇遜再度聲明,美國無意以軍事援助台灣的國民政府,台灣屬於中國,只可盡力於經濟援助。這時毛澤東已到莫斯科,二月十四日,周恩來與蘇俄外長維辛斯基(Vyshinsky)簽訂了三個外交文書,一個是為期三十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一個是蘇俄給中國三億美元貸款協定,一個是蘇俄允將長春鐵路移交中國,撤退旅順軍隊,大連行政歸中國管轄協定。

   毛在莫斯科時期,艾奇遜發表演說,謂蘇俄的目的在並有外蒙、華北,美國的基本信念為中國如由一外國控制,實違反中國人民利益。蔣介石失去人民擁護,已非中國領袖,美國將支持由自由民主力量領導的中國,並保衛日本、菲律賓,台灣,朝鮮不在其內,蔣復職不到八十天,與台灣相犄角的海南島、舟山群島均為解放軍攻佔,蔣經國說,今一百天內將為台灣最嚴重的時期。孰料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北韓受蘇俄嗾使突然進攻南韓。美國認為南韓如失,不日本難保,其他接近蘇俄的國家,亦將為所囊括。六月二十七日,美國對台灣政策一變,杜魯門一面命麥克阿瑟支持南韓作戰,一面命第七艦隊防止任何對台灣的攻擊,並要台灣國民政府停止對大陸的軍事行動。於是台灣的安全無憂,國民黨亦得以在台灣繼續保持它的政權。

   ----------


  毛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到莫斯科,據傳他與斯大林對外蒙問題意見不協。周於一九五○年一月二十日續至,始將條約簽訂,三月十七日偕同返國。


  一九五○年四月十三日,解放軍佔領海南島,五月十六日,佔領舟山群島。


  台灣某要人私下語人,謂韓戰是國民黨的西安事變。意思是西安事變救了共產黨,韓戰救了國民黨。



補充閱讀書目舉隅

    一、通紀



   丁名楠等:《帝國主義侵華史》第一卷(北京,1973)。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共七冊)(天津,1932--1934)。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二冊(上海,1948)。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北京,1954)。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志》(共四冊)(台北,1979--1985)。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1977)。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共十冊)(台北,1980--1983)。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大綱》(台北,1959)。

   戴 逸:《中國近代史稿》第一卷(北京,1958)。

     O. E. ClubbTwentieth Century ChinaNew York1964. P. H. ClydeThe Far EastA History Of the Impact Of the West on Eastern AsiaEnglewood Cliffs,N. J. 1958.

   Paul A. Cohen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New York1984.


   T. DennettAmericans in Eastern AsiaNew York1941. J. K. FairbankEast Asia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Boston1965.

   A. FeuerwerkerR. Murphey and M. C. Wrighteds.),Approaches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yBerkeley1967.

   Chi-ming Hou, Foreign l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CambridgeMass. 1965. Immanuel C. Y. HsuThe Rise Of Modern ChinaNew York1970. K. S. Latourette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London 1929. F. H. Michael and G. E. TaylorThe Far East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1958. H. M. VinackeA history Of the Far East in the Modern Times London1960


書後小記

   本書一九六九年秋先夫開始撰寫時,定名《近代中國史大綱》。及初稿完成,近七十萬言,為一般讀者閱讀,分量嫌重,為簡明起見,加以刪減,易名《近代中國簡史》。書稿完成後,一九七五年春,交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九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委員會來函,譽本書取材豐富,態度嚴謹,建議改名為《近代中國史綱》。

  此時先夫已逝世一周,我在萬分悲痛中覆信同意。

  先夫寫這本書稿的動機很早,而著手是在他生前的最後旅程!一九六九年春應國外友好之約來美(見作者《小記》),九月到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訪問研究,開始撰寫。不久辭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職務,全力寫作。檀島四季如春,氣候宜人,生活安定愉快。次年夏離檀島時,書稿完成六章。一九七○年,應哈佛大學之約到康橋訪問,繼續撰寫。地處北國,氣候酷寒,冬日苦長,常患感冒。是年續成四章。一九七一年訪問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續撰未完成部分。


  先夫來美三年,三易其地,暮年寄寓海外,相當辛苦。先夫性情積極而認真,尤重諾言,每次遷移,略作安頓,不是跑圖書館,搜集資料,便是晨昏伏案,埋頭寫作。每一細目,參考查証,從不苟且,遇有問題,廢寢忘食,縱橫參証,直至問題圓滿解決時,喜形於色,這時我為他的喜悅也鬆一口氣﹔有時我也充當下手,做些謄錄整理工作,一桌二椅,對坐工作,每至深夜。

   年來先夫偶感腦力減退,我勸他減少工作時間,他反對我說,時間有限,要做的事太多,希望再有十年工作時間,清理一下未完之事。可見他奮志勉圖之心,不敢一日少懈,奈何天不假年,未能了此心願!他生平處事,逆來順受,從不氣餒,雖年逾古稀,不服老、不怨天尤人,終其生站在自己的田園裡灌溉耕耘。

  有時他與友好閑談,常說歷史是一門鄭重的學問,一涉偏私,貽誤後人,並說寫現代史更是著筆不易,他既無驚人之筆,更不敢妄加私見,僅能就所知道的點點滴滴,平實的寫出來,作個交代,以就正於同輩後輩。這幾句話正足以代表他的個性與治學態度。

  本書初稿完成後,刪減厘訂又近年餘,最後一章定稿是在他逝世前二日。就這樣默默的對中外友好們的諾言交了卷!往事歷歷猶新,而今長空孤雁,四顧茫然!走筆淚下,謹述本書稿撰寫經過以志哀思!還要謝謝吳章銓、亦冰峰、郭正昭三位先生在百忙中的細心清校。還有關懷這本書稿的朋友,皆感於心,永志不忘。


                                   郭李心顏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四日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