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林文量﹕香港教育制度的資源錯配




中國人向來重視教育,希望小孩能透過教育提升質素,將來出人頭地。因此在香港從小孩進入幼稚園開始,家長已很緊張地希望小孩能進入名校,期望將來能進入名小學、名中學,最後升上大學。家長相信,孩子能考上大學,將來便可對社會有貢獻及找到收入不錯的工作。基層市民因為自己向上流動機會不大,不免期望孩子能透過高等教育爬上社會更高的階梯,因此社會大眾、父母家長對教育的期望是很高的。港府2011/12年撥出500多億元作為教育經常開支,佔政府總開支22.5%。相對於新加坡(10.3%2010)、日本(9.4%2008)、英國(11.3%2009)和美國(13.1%2009)(世銀數字),港府投入程度不可謂不大,但其中資源分配是否平衡?是否對社會的整體發展有利?最近200名中學校長為了學生人口下降,向教育局提出「3-2-1」方案,希望能夠把中一收生每班36人,分3年減少到30人。其中有校長及教協總幹事葉建源提出若不減少收生,band 1中學便會取錄一批band 2學生,由於band 2學生力有不逮,會出現「上移錯配」令學校落車,影響名校教育質素,造成「教育界生態大災難」。筆者作為大學教師,在此想發表另一面的觀點。

資源投放在哪一方?

家長希望孩子入大學,有沒有想過大學畢業之後又如何呢?如何對社會有貢獻呢?筆者作為科研工作者,高興見到年輕人有志向於科學研究,但是看到優秀的科研博士畢業生工作崗位朝不保夕,實在心痛!大學很多基礎科學研究是發掘人類未知的一些新知識,對人類的文明有所貢獻,可是筆者不大敢鼓勵本港的學生去念博士,原因是他花費數年光陰做研究之後,可能找不到工作,以致優秀的人才要轉業,不能夠學以致用。一方面大學的博士畢業生不能夠發揮所長,缺乏工作機會,另一方面中學因學生人數下降要求減少每班人數,作為納稅人的你,願意把資源投放在哪一方呢?為此我從政府的統計資料去找出一些數字,以讓市民大眾作出判斷。

為了簡化,我只是比較了20112006兩個年度政府的教育開支(見表)。大學的經費從2006年的12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37億元,增幅為9.1%,而中學的經費則從163億元增加到220億元,增幅為35.3%;同期大學全日制學士學生及研究生上升了12.5%,而中學生人數下降了2.8%;中學學生與教師的比率從2006年的16.8下降到2011年的14.8,同期大學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與教師的比率由12.6增加到13.3。從這些數字可以見到,在2011年度中學學生與教師的比率已下降到與大學的比率不相伯仲。2012年開始大學改為四年制,本科生增加三分之一,大學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與教師的比率可達17以上!以筆者任教的港大理學院為例,四年制的本科生有1700個以上,研究生有300多個,以110多個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計,師生比率為1718。假若每班中學生的人數從36人減到30人,可以肯定的是中學生與教師的比率會比大學學生與教師的比率小,這是否合理?是否反映了中學的資源豐厚而大學的資源不足?請問問家長,他們是否希望孩子只是讀到中學或副學士,還是希望他們能夠讀大學?假若是後者,社會是否應該把中學與大學的資源的天秤停止向中學傾斜?同一個飯碗是應該給予一個多出來的中學老師,還是一個有志於科學、寒窗苦讀七八年建立了一定專業知識水準的博士畢業生?哪一個會更有機會促進香港未來的發展?一個博士畢業生假若失去工作機會被迫轉業,他花去數年時間所累積的知識便沒有用,讓社會、大學及老師數年花在培訓博士生的資源永遠失去價值,其實是香港社會大眾的損失!

資源永遠是缺乏的

資源永遠是缺乏的!中學節省的資源是否應該多培養一些醫科生,多培養一些大學生及做科學研究的博士畢業生?社會應給予博士畢業生多一些工作的機會而讓他們能夠學以致用!我是很尊敬中學老師的,沒有以前教導我的中學老師,我現在不一定能夠做科學研究。這篇文章亦不是要鼓吹縮班殺校,而是要為我們大學的博士畢業生發聲,告訴社會他們面對的境,因為他們沒有工會,是弱勢社群,不像教協可以站在中學老師的立場發聲。希望此文能夠令社會大眾,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考慮究竟社會應該要中學更小班,還是要多一點大學學位、多一點大學老師,及多一點大學的研究人員!每年省下1億元,可支持300400個博士畢業生做科研,提升香港科技水平。政府從董建華年代便提出產業升級,是時候行動了!最後我想呼籲本身是大學教員的新晉立法會議員陳家洛博士,是時候為了我們有志向的孩子,認真地糾正現有的「教育界生態大災難」!解決香港教育制度的資源錯配!

作者是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