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8日星期日

孔捷生: 互爆大鑊,黨爭全武行




薄案令中共黨爭益發白熱化,薄熙來豈是陳希同、陳良宇者流,簪纓世族自有血緣紐帶和廣泛人脈,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薄不是爬行動物,而是兇猛猙獰的白額大蟲!果然,薄黨殊死反撲接踵而來,先是習近平家族被爆擁有巨額家財,繼而薄的頭號死敵溫家寶也被爆大鑊,家族居然坐擁二十七億美元財產!

卻說文革影響了一代人,薄熙來自是得真傳者,文革中有一種鬥法叫「互拋黑材料」,此際正派得上用場,在這輪黨爭推陳出新,不靠大字報,而是「出口轉內銷」,把黑材料輾轉遞送外媒,就像王立軍闖館似的,還是美國罩得住,軟硬實力無遠弗屆。於是美國彭博新聞社被選中爆習近平大鑊,指其家族商業王國擁有稀土、鎢等礦業,房地產以及手機通訊業。

以民眾對官場貪腐承受力的水漲船高,習家財產算不了甚麼,殺傷力有限。或許爆料者目的本來就是敲山震虎,於是暫且收兵。然而對溫家寶就直取中宮,痛下殺手,借西媒老大《紐約時報》之力,爆出溫家族在銀行、珠寶業、度假村、基礎設施、電信業、衞星通信、收費公路、飛機租賃公司、京奧場館建設、網絡公司、動畫公司、精英級貴族寄宿學校、私人股本行業以及金融服務巨無霸平安保險公司都擁有龐大資產。

這批送到《紐約時報》的黑材料,精細到溫家族擁有的公司月報表以及股票交易記錄(到二○○七年為止)一應俱全,這絕對有備而來,用共產黨使用率甚高的那句話─背後有黑手操縱,沒有安全機構的秘密介入,誰能拿到這些商業暨政治機密。所謂背後黑手,隱隱約約有九常委中某公的影子。不管黑手是誰,這雷霆一擊意在秒殺溫家寶。

別以為《紐約時報》甘為中共黨爭火中取栗,該報請了審計師,對這批材料以及可查閱的中方正式公佈的數據對照核算(尤其是溫家在平安保險持股的總規模),並在事前將這篇文章遞交中國政府,文中數字和細節之具體,竟令中方猝不及防,以致該長文刊出,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才慌忙以空洞的「抹黑中國,別有用心」來回應。

黨爭鬥到這份上已是你死我活。由此可見,江澤民早前敦促對薄熙來從輕發落乃深謀遠慮,咬一嘴毛可以,卻切勿見血,否則對整個政權都會帶來深刻危機。奈何薄少自己不是省油的燈,把胡溫逼急了,雙方都不能善罷,如此必有今日之局。

筆者以為,這輪爭鬥不管背後有幾多陰謀,對中國未來卻是好事。把真相公諸光天化日,即便是有選擇有目的,也是真相的一部份。胡溫十年對高級領導「財產公示」始終做不到,這一下就做到了。這對中國人民和整個體制的造成心理震撼,有助促進政治改革。香港市民亦可對「團結進步無私的執政集團」有更深的認識。

余杰: 《紐時》報道打破民眾幻想

十年前,我的好朋友、記者昝愛宗編輯了一本探討新聞自由的書,名為《第四種權力》。此書剛剛出版就被中宣部查禁,出版社總編輯遭免職。此後,「第四種權力」被列為「一級敏感詞」。

自今年初王捕頭夜奔美領館、西南王身陷刑部獄、溫丞相收拾戰利品之後,西方媒體對中共你死我活的內鬥興趣盎然,天天都是頭版報道。中國的官媒當不了「第四種權力」,大洋彼岸的外國媒體便來客串一把──《紐約時報》以一篇長篇報道揭露溫家寶家族的隱秘財富,真有當年報道水門事件將尼克遜總統拉下馬的豪情壯志。

其實,《紐約時報》的報道中,「獨家」的內容並不多。關於溫家寶的夫人、兒子、弟弟等人坐擁萬貫家產的細節,我在三年前出版的《中國影帝溫家寶》一書中已有詳盡的披露。這一次,《紐約時報》的報道中讓人眼睛一亮的新資料是:溫家寶九十歲的老母親,名下有一億兩千萬美金的財富。

溫家寶已故的父親是一名謹小慎微的中學老師,溫家寶多次在公眾場合宣揚自己是「窮人家的孩子」。他們家族似乎並無經商的天賦,那麼,不知溫老太太的財富從何而來?溫老太太有股神巴菲特的天才,還是像喬布斯那樣發明了蘋果電腦?

中國人天生就有清官情結。世上本無清官,清官夢多了,偽清官便應運而生。從朱德的扁擔到周恩來的襯衫,再到溫家寶的破鞋,堪稱中共廉政教育之三大法寶,不僅可以存入中國革命博物館,還可以送到香港廉政公署的大堂展覽,讓曾蔭權之類的貪嘴官吏自慚形穢。

然而,《紐約時報》的報道驚醒夢中人。溫家二十七億美元的財富,若換成百元人民幣大鈔,可以堆多高呢?以一百萬為一米計算,溫家的財富可以堆成一萬七千米高的金山。世界上最高的迪拜塔僅七百米高,溫家的金山相當於二十五座迪拜塔那麼高。如果把這座金山與那雙縫縫補補的破鞋放在一起,對比何等鮮明!

當然,溫家寶家族的貪腐未必高於中共首腦們的平均水準,江澤民、李鵬、朱鎔基、胡錦濤們也許有更加驚人的數字。但是,溫家寶絕對不是人們一廂情願地想像出來的清官,也不是真心實意的改革派。《紐約時報》的報道剛一發表,其網站就被封鎖,外交部發言人用嫺熟的口吻說,這是敵人的「抹黑」,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顯然,溫家寶不是一名弱勢總理,他發動反擊的時候毫不手軟──兩年前,對我施加酷刑的秘密員警就宣稱,是溫家寶直接對他們下達命令,「這就是你攻擊總理的下場」。

為了揭穿皇帝的新衣,我險些付出生命代價。而比批判溫家寶更重要的,是打破民眾的青天幻想,喚醒每個人的公民意識。

余杰  旅美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