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

庫斯克: 國教擱置之後的持久戰




擱置還是撤回?

108日,政府公開宣佈「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官方課程指引,理論上擱置的確不等於撤回,不過即使梁振英政府真的宣佈撤回,也沒有人會相信那是真的撤回。其實不論擱置還是撤回,遲早一日都可能會再推,跟擱置沒有分別。

現在的情況有點像當年反對23條立法,政府在巨大民意壓力之下收回,之後政府高層和建制派不時會提一提,放風說會在所謂有共識的時候立法一樣。對於香港人來說,不論是23條還是國教問題,雖然好像是被打低了,但總是好像幽靈一樣無處不在。這種陰森感,不論23條和國教科是擱置還是撤回,也是存在的。

從實際情況來看,特區政府當初擺出強硬姿態,似乎是受了政治壓力不能讓步,直到民意反彈近乎爆炸,迫出史無前例的政總外長期大規模集會,才被迫「擱置」,那其實已經等於大敗而回。這算不算勝利也許見仁見智,但肯定是梁振英政府的嚴重挫敗。

對抗暗渡陳倉的持久戰

其實多年來政府和親共組織一直暗渡陳倉,以國情教育之名大攪紅色交流團、國民教育中心和國民小先鋒,還有大量透過小學中文、常識、音樂和普通話科滲透的意識形態,這些東西根本在強推國民教育科之前已經存在多年,政府擱置國教科課程之後,還原基本步,本來會攪國民/國情教育的學校會繼續攪,本來已經受統戰的學校會繼續受統戰。

反對強推國民教育科的成果是,那些引發公眾反感的課程指引不會強迫全港中小學推行,這已經等如把政府推回進攻的起點,而且有了一個很重要的額外收獲,那就是引發了公眾對於政治灌輸教育(坊間稱為洗腦教育)的戒心。紅色交流團、國民小先鋒、國民教育服務中心這些東西不是今天才有的,要不是政府強推國教科,加上親共團體肆無忌憚,公眾根本不會留意。大家不要忘記,國民小先鋒、某些內容偏頗的國情教材,甚至「唱紅歌」活動,連不少天主教小學也有了。這次風潮,至少提醒了好些辦學團體和學校管理層,他們將來與政治意識形態有關的教育活動,很可能會受到家長和傳媒的關注。

另外,經過幾個月的討論,公眾對於公民與國民之別、國族身份認同、政治灌輸等問題的認識比以前多了(至少不再是零),對於參與教育議題的充權感也增強了,這對於日後社會監察與政治有關的教育政策肯定有幫助。

課程擱置了,連帶那個出版荒謬教材引發公眾反感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也不獲續約,而政府甚至取消上載學生參與國情活動紀錄的要求。這些都是值得欣慰的。不過,社會不可能因此而鬆懈,上述大量已經存在的意識形態滲透仍然要被放到陽光下讓公眾監察--尤其是在網絡和傳媒平台上,讓重視收生的學校有所顧忌。這有賴家長、校友、教育界、學術界和傳媒保持警覺性,畢竟政府一天不是真正得到選民授權執政,這就是一場持久戰,絕對不能鬆懈。

梁班子將遇更多民意大象

從公共行政角度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自2011年開始諮詢,社會上一直反對聲音不絕。在20127月份民意開始急速發酵,管治班子不但沒有疏導市民情緒,反而再三刺激市民,引來近十萬人遊行反對課程。到了這個地步,政府仍擺出強硬姿態,卒之民意在8月底學民思潮成員進行絕食後再次升溫,造成了前所未見的抗議場面--連續一個多星期每日都有數千至過萬人到政府總部外集會。到了9月上旬,在民間團體威脅將行動升級的一刻,政府才開始讓步。梁振英政府不斷漠視民意、以極左言論刺激市民情緒、玩弄文字遊戲,只會令這屆政府不能取信於民。民無信不立,在可見的將來,反國教模式將成為市民對抗違反民意的政策的模式,大規模抗爭動員只會愈來愈常見,在將來的政改問題、23條問題和深港同城化問題上,政府很快又會見到民意大象。



盧先亞: 唔撤就擱

「反國教大聯盟」呼籲本月17日重回政府總部集會,這回政府總算學乖了,不敢掉以輕心,積極爭取在事前擺好姿態,舖落台階。想「國教」議題由去年幾乎只有「學民思潮」的小眾關注,演變成十萬群眾的開學禮,政府後知後覺的反應和屢次錯判形勢的舉措,方是導致一發不可收拾局面的原因。而一個月前的退讓明顯是針對立會選情的考量,只求降溫,當中或仍有懸念。然現在卻是真正打出「免戰牌」務求告一段落。

CY昨天在「開展國教會」的會後宣布,因應委員會的建議,正式擱置「國教」課程指引,亦不會要求學校使用該指引或以此為教育局的視學依據。雖然當中並未以響徹民間的「撤回」一詞定性,實際上,按照「反國教大聯盟」成員,當日亦有進行絕食的教協副會長黃克廉所指,大聯盟在98日立會選舉前夕提出的三個撤科定義,包括取消三年開展期、不獨立成科及擱置指引,現已悉數完成,所以意義上此所謂擱置之舉與撤科無異,而下星期的集會亦改以集思會的形式進行。

咁到底點解係都唔「撤」而要「擱」呢?我哋嘅吳局長嘗試解畫,講咗段膠話:「撤回一般需要作出評估,睇睇內容有咩地方應該保留,有咩地方不應該保留,而我哋已經決定咗唔做檢討或修訂嘅話,我們就冇可能作出評估,所以擱置是一個很適合的名詞。」恕我資質所限,我真係唔知佢「夠嗡」啲乜,淨係知道將一開頭嘅「撤回」同後尾講嘅「擱置」兩詞對調,字面意思不變,「夠嗡」程度一樣。至於胡紅玉略似人話嘅講法就係:「用擱置是因為以前有,現在冇,所以…..擱置是很適合的名詞。」而我腦海不其然響起影帝張家輝嘅廣告對白:「依家冇,唔代表將來冇!」

其實家陣仲要執抝字眼已經意義不太,政府係都要「跌落地揦番渣砂」,我哋又何必再糾纏於係「沙」定「砂」呢。起碼家長可以暫鬆一口氣,當然我們還得密切留意「國教」會否借屍還魂,透過其他名目滲透在學生的課程和活動中,伺機作動。說實話,對於這任政府的監察,並不在於佢哋講乜,因為都係已為大眾識破嘅「語言偽術」,而係實佢哋在明在暗喺度做緊乜。

無論如何,是役反國教就算未竟全功,「去惡」尚要務盡,但卻因此喚醒了久違的全民覺醒,翻開了社會運動的新一章,同時立下了新的「抗衡」模式。套用羅范的說法,新政上場現在才剛過百日,之後仲有大把時間可以做嘢。所以市民都要有同樣嘅心理準備,喺餘下嘅17百幾日(都未知嗰廚房捱唔捱到咁耐)隨時「吹雞」再「郁」。

再者成敗從來都不在這一兩天;而榮辱亦並不於那兩三人,香港要邁向一個文明、公義、民主社會的道路,縱使越見漫長和艱辛,惟有這些日子和那些人,教我們知道只有透過自身的投入和參與,集結公民的力量,眾志方能維我城。小島得天獨厚的美好時光已然過去,往後興衰只在人為。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張秀賢: 撤回?擱置?

經過一年多以來的抗爭,梁振英終於宣佈正式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此時,其實再談撤回或擱置等字眼問題已經再無意義,因為已經不只是科目問題,問題而是在於一些國民教育周邊措施、入骨的「染紅」科目內容等。所謂「無形勝有形」,沒有實體的國民教育科更為危險。

梁班子在上台前後大玩「語言偽術」,先有「撤回與不撤回之間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再有「沉默大多數贊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九月八日就有「校本自決」,昨天就宣佈擱置指引。其實一直以來,梁振英政府如能把握運動未成氣候時公開會見學民思潮,或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作出讓步,就已經令整場反國教運動瓦解。

可是,梁振英以「擱置」這個詞語,代替我們民間所要求的「撤回」,已經成功令反對國教科陣營分為兩邊,而這亦正中梁振英「語言偽術」的下懷。如果大家細心留意胡紅玉記者會,就可以發現梁振英政府對「擱置」的定義還要比「撤回」大得多,胡紅玉指「擱置」是指「以往沒有,日後都沒有」,這完全是「撤回」指引的意思,這又是一個「語言偽術」誤導群眾的事例。

而從一個科目操作上面看,課程指引是一個科目的重心,擱置課程指引某程度令國教科形同虛設。教師制定教學內容,多數都是依照課程指引,很少會花時間訂定適合校本的課程。教聯會黃楚標學校校長梁兆棠曾經於927日揚言:「早前一直跟從課程指引製作教材,如果指引失效,學校不知道如何繼續推行國教科。」筆者亦曾經詢問過學校教師,他們都說沒有課程指引就已經令學校不再可能推行國教科,因此他們都歡迎擱置課程指引的做法。雖然國教科尚未撤回,但擱置指引已經令國教科無法再實行下去。

大家必須要知道,無論梁振英說「撤回」又好,「擱置」也好,甚至「取消」、「暫停」都好,並不代表國教科已經「斷尾」。正如我在主場新聞的上一篇文章(《民教育科魔鬼細節》述,國教科已經成為「負資產」,大多數學校根本都會礙於社會及家長壓力而不會推行國教科,反而會利用其他方法借屍還魂。有些人會擔心,指引擱置,學校就可以不依指引,在國教科教授「紅色」題材,如《毛語錄》等,課程變得更洗腦。可是,在國教科爭議以前,一些左校都可以在沒有指引傳授「紅色思想」,如於1226日慶祝「毛誕節」等,即使不獨立成科,沒有課程指引都可以做到。因此,即使完全撤回國教科,亦不保證以上情況不會發生。反而,大家的警覺度才是重點。

運動尚未完結,現在的戰役只是一場小勝。這場運動沒有群眾的參與,定不會有這場小勝。只有一直堅持下去,才能將這場小勝轉化做大勝。

張秀賢 學民思潮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