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日星期日

成名:認識真實中國 非靠國教赤化



有關德育和國民教育科的爭論自7月以來愈趨熾熱。按港大8月下旬民調,盡管57%市民反對政府在今年試推國民教育3年開展期,特區政府仍寸步不讓,並提出不同理由合理化其強硬立場。那些理由充分嗎?

首先,梁振英說學校及教師可自行編定國民教育科教材,彷彿教師在教該科時有完全的自主。實情是教師必須根據國民教育《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課程文件指引》(下稱《指引》)教學。

今年5月,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李焯芬在《香港新政府如何推動國民教育》思想者論壇上,提到「如果3年之後有學校不跟隨《德育及國民教育 科》課程指引來開辦課程,教育局會通過視學制度來處理,視學小組會指出其不足之處,要求糾正」,並指教師必須達到教育局所訂的「教學標準」;教育局將來亦 可以學校偏離《指引》為由,對學校在財政及學生派位上施壓。這種鳥籠式的自由與真正的教學自主相去千萬里(註1)。

教材走向規範 學校恐難自主

在教材方面,梁振英曾經承諾,教育局會將教材放到網上平台,讓公眾監察。但在同一場合中,李焯芬卻指國民教育的教材,將來可能會有「更規範化的做法」。言下之意,即教育局會將教材盡量統一,假如是朝中央教材方向進發,後果將不堪設想。

另一方面,雖然當局指德育和國民教育科將以「校本化」形式推行,但李焯芬卻明確提到「10年後有了更多經驗,也許會有更好的平台做中央式的設計」。種種迹象顯示,所謂「校本化」及「沒有官方指定教材」之說,只是緩兵之計。課程一旦落實,學校根本沒有自主教學可言。

硬銷身份認同 黨國混為一談

其次,梁振英說「國情」部分只佔內容5%,有信心公眾在了解事實後便會釋疑。但該數字如何計算出來?若有問題的「國情」部分涉及洗腦,則無論佔整體內容有 多少,都不應存在,況且分量輕不代表毒性輕。正如教育局在審批中史教科書時,若書中有一個部分指日本二戰時在南京不是進行大屠殺,也不會准許出版商推出市 面。同理、若國民教育包含鼓吹盲目愛黨的內容,即使只有1%,都不應該在學校推行。

第四,政府說國民教育不涉及洗腦,但《指引》只不斷重複學生要確立國民身份認同、愛國心,對國家建立自豪和歸屬感,又完全避談中國的政治現實。例如《指 引》對共產黨的一黨專政隻字不題,更遑論談及一黨專政帶來的貪腐問題;對「國家」、「黨」、「民族」、「公民」等概念更是含糊不清,將愛國與愛黨混為一 談。真正認識國情教育,是鼓勵學生反思國內當前的社會問題、民主及法治的發展、公民權利等議題。若過分放大國家的「光明面」,國民教育只會淪為「洗腦式」 政治意識灌輸。

關心內地事件 港無「去中國化」

第五,近年不少科目已包含了國情教育的內容。例如高中必修的通識科之「當代中國」單元、初中的生活與社會科、綜合人文科和公民教育科,另外還有兩科歷史。 更何況現時通識科的「當代中國」單元,對中國社會政治等弊病已避重就輕,對六四、文革等近代史避而不談。為免架床疊屋,我們應先優化通識科,而不是額外加 開問題多多的國民教育科。

最後、有論者指反對國民教育是鼓勵「去中國化」、拒絕認識中國。事實上,本地反對國民教育的眾多團體希望推動的,正正是全面地、批判地認識中國。如果香港社會真的有所謂「去中國化」的趨勢,港人也不會如此關心六四、李旺陽、保釣等事件了。

其實民間社會憂慮的是,是香港日漸赤化,港人會像內地人民般,活在中共政權的謊言下,不能認識真實的中國,而下一代更受洗腦式愛國教育的毒害,盲目擁護執政黨的主張,重蹈狂熱民族主義者的悲劇。

1︰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3/1/7 /10213174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131742&mdate=0608002457

 
信報社評:公眾憂慮仍重 國教不宜強推

暑期盡、開學了。今年新學期即將開始的新聞,幾乎全集中於國民教育科的推行問題,「學民思潮」正在政府總部進行紮營、絕食等抗爭活動,並將舉行包圍政府總部大集會,圖迫使當局撤回國教科。

這個夏天很不平靜,立法會選舉的戰鼓頻催,反對國民教育科的呼聲響亮,市民深切感受政治爭拗的熾熱氛圍,更擔心引來校園動盪,影響子女的正常學習,政府有責任從速安定局面,順應民情,打消強推國教科的原意。

香港把推行國民教育科放到議事日程,始於國家主席胡錦濤於香港回歸十周年訪港期間提出:「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 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曾蔭權在隨後五年的施政報告中,皆提及國民教育,但語焉不詳,在二○一○年則正式決定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並定名 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今年由一個專責委員會就課程綱要進行了四個月的諮詢,至四月底才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德育及國民 教育科」的開展期按計劃於今秋推行,剛好是特區政府換屆之後,由被認為「親中」背景較濃的新任特首梁振英主催其事,加上一套內容被公認存有偏頗的參考教材 《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率先曝光,令社會對此科產生強烈的信任危機,而「洗腦」之說,更如火上加油。公眾的擔憂,從接近十萬人的大示威足以反映—— 以一個單一議題,有如此規模的遊行、有這麼大量的中產人士上街,問題的嚴重性,豈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幾句「鴕鳥式」之言所能淡化。

其實,胡錦濤主席要求香港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是順理成章的事;令香港的學生通過課堂上學習,對國家的歷史和現狀加深認識,也是應有之義。只是在「一國兩 制」之下,香港應以何種方式、何種理念推行國民教育,卻大有斟酌的空間。例如是否有必要獨立成科,教學中是以灌輸觀念為主、還是培養獨立思考為先,如「六 四」等敏感事件的教學內容如何釐定等等,實在需要通過廣泛而實效的諮詢,逐步形成社會共識,方可使國民教育真正發揮效用。

觀乎當局提出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推行目標,第一句就是「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同及對國民身份的自豪感」。這難免予人一種印象,就是背後蘊藏政治目的;而所謂「認同感」、「自豪感」之類,帶有強烈的主觀和感情色彩,對小學生作此培養,亦大有商榷的餘地。

至於一些歷史上或國情中的敏感話題,以什麼教材作為藍本,不同政治取向的教師又會否各自發揮,甚至令學生形成偏見。諸多問題不好好解決,國教科即匆匆上馬,徒弄巧反拙。

顯而易見,當前推行國民教育科的條件尚未成熟,公眾的反對聲音依然強烈,對此表示擔憂的受訪市民超過半數,在這樣的情況下,倘若當局堅持強推,只會令社會更趨撕裂,政府的威信受損益深,學校、教師和家長亦深受困擾,對各方面都沒有好處。

現時,當局繼續以三年開展期作為矛盾的緩衝,以成立「開展德育與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作為「拖字訣」,而拒絕撤回或者擱置國教科,但客觀的現實是,在新學年真 正設科的學校屈指可數,政策在教育界的接受程度、在社會上的人心背向,已經非常清楚,政府聲稱續推的做法,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既然特區政府多次重申推行國民教育科並非政治任務,公眾實在想不出當局還有其他什麼需要「硬撐」的理由。放棄強推,再作諮詢,廣納民意,從善如流,「退一步海闊天空」,才是政府在這個重大議題上的唯一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