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星期二

明報社評: 撤科再議才能釜底抽薪 先除疑慮再建官民共識



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方興未艾,政府擺出讓步姿態,表示在不撤科的前提下,環繞國教科的都可以討論。政府最新的立場是難以奏效的,因為未能消除公眾疑慮,在缺乏互信下,反對國教科的家長、學生和團體,不可能與政府商量怎樣教好國民教育。政府應該釜底抽薪,撤科再議,建構官民有共識的國民教育,用實際行動展示梁振英政府與曾蔭權政府之別。

政府須擇善固執  關鍵在善的內涵

關於國教科爭議,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講到政府要擇善固執,表示若只為迴避一些不想見到的場面,就推翻決定,未必是香港之福,政府日後做事會受到很大掣肘云云。林鄭月娥口才甚佳,她看準許多人不滿曾蔭權政府推動政策「遇反對而縮」的取態,以「擇善固執」包裝國教科和政府義無反顧,不過,關鍵在那個「善」字,國民教育對於學生,何善之有?

國民教育對學生的善,在於培養出有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愛國學生;這個「善」,字面上,政府和反對人士完全一樣,若名實相符,非常值得支持。不過,在落實過程中卻出了不少問題,以致名不副實——教育局被揭發資助左派團體出版「洗腦」國情教材、教育局編寫了一些「洗腦」的教材教案、教育局制訂了盲目愛國準則的「愛國評核」問卷。教育局這些所作所為,若說政府為香港下一代的福祉「擇善固執」,這是侮辱香港人的智慧。

現在愈來愈多人認識到國教科不妥,加入反對行列,這個發展主要由教育局造成,使人對政府推動國教科的動機和目的,滿腹疑團。所以,政府重建市民對教育局的信心,使市民認識到國教科並非洗腦,讓學生在獨立和有批判性思想下愛國,則國教科對學生才是最大的「善」,也才符合林鄭月娥的「政府是對700萬人負責」說法。若要做到這樣,除了撤科再議,顯示政府坦蕩蕩,並無隱蔽議程,看不到有其他更好選擇。若非如此,政府會被認為「擇惡固執」,要荼毒學生的思想和心靈。

面對總部廣場被佔領、絕食、大集會,政府調整策略,容許「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在原有框框以外,可以討論所有相關事項,特首梁振英就此形容「撤回或不撤回國教科之間的空間非常大,政府和反國教科人士的商量餘地亦很大」云云。政府這個「讓步」,貌似寬容,不過,在不撤科的前提下,政府只是擺了一個姿態,實質無改變。

因為按政府的程序,國教科已經開展,無論課程、教材、監察和評核,都要按國教科課程指引的規定,今年4月,教育局頒布了課程指引,除非政府表明重新檢討或擱置,則委員會相關討論都不能脫離課程指引的範圍。政府死抱課程指引不放,委員會的討論空間根本有限。

問題是課程指引在國民教育部分,強調情意教育,容易讓人有「洗腦」之感;另外,課程指引有關評估部分,側重「情感層面」評估,並引用學生是否顯露「情感觸動」作為評估例子。課程指引這些內容,使人看到國教科並非教授知識,而是給學生灌輸愛國情感,與培養學生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原旨,大相逕庭。試問按課程指引的框框討論國教科,有什麼空間可言。

反對國教科人士要求「先撤科,再諮詢」,政府則以「邊開展,邊討論」回應,經過梁振英和林鄭月娥先後宣示的「有很大討論」空間之後,表面上雙方有交集,應該有討論空間;不過,課程指引的框框等同前設,委員會的討論就不是開放式的討論,而是有局限的討論。現在情宛如政府設局,請君入甕,要營造反對國教科人士與政府「共商國事」的氛圍,這種伎倆若能成功,也太小覷民間的智慧和政治水平了。

政府總部已經被佔領人士改為「公民廣場」,愈來愈多社會人士參與,包括學者等加入絕食,近日並非假日,持續高溫,晴雨不定,而且剛開學,市民要為上課和生活奔忙,但是連日仍有大批學生在課餘、市民在公餘到廣場加入示威行列。這樣的場景,歷來群泷運動顯得較少見,反映對國教科的疑慮,並不局限於學民思潮、家長關注組和個別教育團體,而是社會上許多市民的共同疑慮。

左派人物謊報軍情?  勿錯誤解讀害港害國

部分左派人物將目前情解讀為攻擊中央、攻擊內地種種、攻擊特區政府云云,這些人怎樣看待反對國教科運動,有其自由,但是要警惕他們謊報「軍情」,把一場單純維護思想自由、要求實現當年「在港不搞愛國主義教育」的承諾,描繪為什麼陰謀詭計。23年前的六四事件,有說法當時有人向鄧小平謊報軍情,把一場愛國民主運動定性為「動亂」,使事態急速惡化,無法轉圜,最終以暴烈手段鎮壓,開槍殺人民收場,使解放軍和中共都留下巨大污點。香港是一個平和的社會,左派人物應該撫心自問,不要錯誤解讀,害港害國。

反對國教科運動方興未艾,不合作運動、罷教、罷課已經提上議程,梁振英要為國教科解套、為政府管治解套、為自己解套,當然也為香港整體解套,應該當機立斷,撤科再議。撤科絕非放棄國民教育,因為再議就是要討論怎樣教好國民教育。若政府真的旨在培養出有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愛國學生,則與家長的目標一致,官民就國民教育達成共識是完全有機會的。

 
信報社評:返亞戰略制衡中國 希拉莉再施巧實力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訪問中國兩天,此行是她今年內二度訪華。在目前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升溫、中美日三邊關係處於可變而敏感之際,這次訪華格外受到關注。

希 拉莉五月到北京出席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後,馬不停蹄,七月進行橫跨歐亞非八國外訪,包括蒙古等,被視為對中國建構「O形」戰略包圍圈。如今九月十天 亞洲之旅,到訪印尼、文萊、俄羅斯和中國等六國。按美方發言人稱,希拉莉北京之行,會就廣泛議題與中國領導人進行討論。

很明顯,在美國重返 亞太戰略下,以「硬實力」與「軟實力」結合的「巧實力」,亦即通過威懾、收買與說服等權力手段,確保亞太局勢的變化能夠符合美國利益,貫穿了近兩年美國亞 洲外交政策,一方面積極強化美國作主導的地區安全體系,也試圖弱化中國在東盟的區內合作機制,制約中國在亞洲急速膨脹的影響力。

希拉莉到庫克群島出席太平洋島國論壇,在此亞洲之旅首站時強調,南太平洋足夠遼闊,可以容納美國和中國共存。昨天晚上,希拉莉與中國外長楊潔篪會晤時表示,美國致力同中國建構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是美方在亞太地區「再平衡」的關鍵,清楚表白了美國對華的戰略立場。

美國《紐約時報》在希拉莉訪華前夕,發表評論文章,認為希拉莉此行試圖緩和同中國的緊張關係。事實上,從近月的事態發展,中美雙方的戰略互信確實不斷受到衝擊。

七 月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Thomas Donilon訪華,與中國領導人討論一系列東亞敏感性議題,雙方友善交換了意見。但不旋踵, Donilon一踏足離開中國,美國國務院卻一反外交常態,發布聲明,單獨指斥中國設立三沙市,以管轄南中國海大部分爭議島嶼,卻對越南和菲律賓等主權 「聲索國」的挑釁行為隻字不提,難免令中國對美國的詭譎機心猜疑更甚。

加上在中日島嶼主權爭端上,美國口口聲聲表示「中立」,卻又強調《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並與日本舉行「反奪島」聯合軍演,難脫耍弄「兩面手法」之譏,也進一步破壞中美的戰略互信基礎,有需要適度「煞掣」,以免中美關係急遽波動。

如 今在中日島嶼主權鬥爭白熱化之際,日本副外相山口壯剛結束訪華,轉交了野田佳彥致胡錦濤的親筆信後,希拉莉接着到訪北京,雖則相信美國不會改變在釣魚島上 的「模糊戰略」立場,但適度調整中日關係波動的幅度,維持以日本為主要支撐點的返亞戰略布局,為地區衝突風險降溫,顯然更符合美國當前的戰略利益。

面對中美競爭與合作利益交纏的複雜關係,希拉莉七月的歐亞非十三國之行,暗含對中國進行「O形」包圍圈的圍堵意味;上月底更有消息指出,美國正計劃大規模擴張在亞洲的導彈防禦系統,若計劃屬實,勢必令中國有深受針對之感。

很明顯,美國對中國超出合理範圍的這些猜疑和防範,顯然會撬動中美關係的穩定性。過去一年,美國積極加強全面性的綜合安全,通過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與此同時,在戰略部署上則加強跨大西洋和亞太地區軍事同盟,逐步深化返亞部署。

今 次希拉莉亞洲之行,繼續以「巧實力」進行全球戰略調整。訪問在東盟具影響力的印尼,以強化在亞洲的介入;訪問俄羅斯,對中國的最大鄰國進行多邊外交;到訪 中國,於南海和中日釣魚島主權鬥爭激化、地區呈現劍拔弩張的衝突風險下,力圖加以降溫,防止局勢失控,損害美國的利益,並打亂重返亞太戰略的全盤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