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0日星期一

李偉才:是規律也是抉擇



數十年來,以「芝加哥學派」為首的新自由主義很成功地散播一種思想:「政治講的是抉擇、而經濟講的是規律」(Politics is about choice, and economics is about laws.)也就是說,現代經濟學是「超越意識形態」的(non-ideological)。

這當然大錯特錯!對「自由」的標榜本身就是一 種政治抉擇,新自由經濟主義也不例外!在一個社會裏,商人有沒有壟斷、合謀定價及於廣告中作虛假陳述的自由;工人有沒有怠工、罷工及進行罷工糾察 (picketing)的自由,這都是公共(也就是政治)的決定。再請大家想想:如果「一個願買、一個願賣」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社會價值,那麼為什麼絕大部 分社會都不許賣血、賣器官(即使器官是自己的)、賣淫、賣毒品、買賣學位、買賣官職、買賣子女、「賣身葬父」,甚至不許賣「黃牛飛」?而彼此你情我願的高 利貸、包攬訴訟、金字塔式推銷等,在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列為非法?很明顯,自由交易不可能凌駕於社會價值和政治抉擇之上。

常識告訴我們:一個 運作良好的社會,必定有賴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攜手合作、相輔相成。一方面,社會之上既有應該透過市場交易的私有財產(private goods),亦有應該由政府承擔的「公共財」(public goods)。有關後者最著名的例子,是亞當.斯密提過的海港燈塔,其他的還包括公路網絡、橋樑、道路照明、基礎教育、基礎醫療、國防、治安、消防、郵 政、天氣預報、食物安全、救災等等。而在另一方面,這隻「有形之手」亦應制定法例,以規管和保證市場的公平和暢順運作。

可是,在新自由主義 「市場至上論」或「市場萬能論」下,「將一切付託給市場」和「解除政府監管」(de-regulation)成了最「正確」的做法。香港政府將市民的退休 保障付託給私人市場而不肯實行中央公積金制度、將地下鐵路和過海隧道私有化、以及將公共屋邨商場管理變為私營(「領匯」)等,就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進行 的。留意筆者並非全盤否定私有化,因為私有化確有成功的例子(如機場管理局)。我想指出的是,高舉私有化作為不可抗拒的社會潮流,結果可能得不償失(遠的 教訓有玻利維亞的「水騷亂」,近的有領匯不斷加租導致小商戶結業)。

面對仍然方興未艾的私有化浪潮,我們必須要有清晰的頭腦。在權衡利害的 過程中,「舉證責任」必須在鼓吹私有化的一方,而不是在反對私有化的一方。按照新自由主義的主導思想,我們大可將香港郵政局、水務處、消防服務、救傷車服 務、環境保護服務私有化。所有國家甚至不再需要警察和軍隊,因為維持治安可由保安公司負責、國防則可由僱傭兵負責。從經濟角度看,所有這些轉變肯定會帶來 更高的「經濟效益」。但這真是我們想追求的文明嗎?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六

 
李偉才:脫離現實的經濟學

首先,讓我們對主流經濟學的基本立論作一總覽:

一、人類的自私本性令他不斷地追求個人效益(utility)的最大化,而這些追求是完全按照理性進行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的假設)。

二、個人利益(效益)的量度指標是對「貨財與服務」的「消費」(consump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三、「社會的福祉」是個人效益的總和,亦即由貨財與服務總額構成的 GDP

四、每個人基於自私的本能而在市場上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得出的不是無休 止的混亂與紛爭。相反,透過了市場機制的作用,最後反會導致社會整體利 益的最大化(這當然便是亞當.斯密所闡述的「無形之手」)。

五、上述的「市場機制」嚴格來說是指市場處於「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下的狀態。「完全競爭」的大前提是:

甲、有無限數目的供應商和消費者(因此沒有任何人或集團可以操控價格);

乙、任何人皆可隨時從事(或離開)任何行業的生意;

丙、供應商和消費者都掌握着完全的市場信息(perfect information);

丁、供應商和消費者都可以對上述的信息進行完備的分析和準確的計算;

戊、市場的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s)微乎其微,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六、 在上述「完全競爭」(又稱「自由市場經濟」,free market economy)的前提下,資源的配置已達到最優化。也就是說,按照「邊際效用理論」(marginal utility theory)的分析,我們無法把資源進行再分配,而不令某些人的利益受損。這便是著名的「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論旨。

七、同樣在「自由經濟」的前提下,「供應會創造自己的需求」(薩伊定律,Say's Law),因此不會出現「生產過剩」的問題;

八、進一步的推論是,市場總會找到它的平衡點(equilibrium level)。也就是說,「市場均衡」(market equilibrium)是常態,而「不均衡」(市場波動)只是 短暫出現的過渡性狀態。

九、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外部效應」(externality)即對第三者——包括對自然界——的影響,不屬於經濟學的主要課題。

各位如果讀得頗為辛苦,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是因為這些基本立論當中,大多脫離現實甚至有悖情理。例如它把人約化為不斷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生物體,這是 把複雜的人性過度簡化了;可另一方面它假設人類擁有「超級理性」和「超級計算能力」,卻是把人的能力過度抬舉了。有學者便曾經幽默地說:「自由市場本身沒 有問題,只是它從來沒有真正出現過。」(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e free market; it's just that no one has tried it yet.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