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梁啟智﹕看民調不如看政綱



立法會選舉臨近,相對於過往多屆的立法會選舉,今屆選情尤其混亂,每個選區都有十多張的名單參選,而各個名單之間的政治立場分野又難以說清。今屆選舉的另一特色,則是公眾討論和選戰策略彷彿都不在政綱之爭,反而集中在所謂的「棄保效應」。這些問題都是當前比例代表制設計漏洞的結果,所以選舉制度必須改革以保障香港民主不會淪為鬧劇,選民也要認清策略投票的弊端。

比例代表制的歷史源由,蔡子強於兩天前的文章已有詳細的解釋。2004年泛民在新界東的「鑽石名單」示範了港式比例代表制對單一名單參選何等不利,而泛民在2008年也隨即學乖分拆名單,結果成功在新界東7席當中取得5席。來到今屆選舉,建制派同樣因為選舉策略和內部分野而大搞分拆名單,以致今屆的候選名單多得叫人眼花撩亂。

事到如此,絕大多數的名單已屬只攻一席,而選民也明白要協助任何一張名單取得多於一席的「成本效益」並不划算,港式比例代表制已變成多議席單票制。從政治生態來說,此制加速政黨分裂,不利政局穩定,對政府施政也沒有好處。從民主原則去看,此制鼓勵策略投票,對民主制度的成熟也相當不利。

所謂策略投票,是指選民投票的選擇並非基於他們最喜歡誰,而是為了避免他們不喜歡的結果出現。假設某選區有兩個席位和3名候選人,某選民本來最喜歡候選人甲,但眼見民調顯示候選人甲篤定當選,而他又極不喜歡候選人乙,他便策略地投票予候選人丙。這種做法表面上合理,但當多數人都這樣做的時候卻反而會使得候選人甲落選。這種情在2004年的港島區就發生過。如是者,民心所向和民主精神在這次選舉中就無法得到彰顯。

港式比例代表制問題多多

策略投票的弊端在今屆選舉肯定更為嚴重。傳媒調查顯示瀕臨出局邊緣的名單往往有五六張之多,他們的支持度只有一兩個百分點的分別,然而調查本身卻有最少3%的誤差。如果選民僅僅按照這些民意調查的結果策略投票,2004年港島區的錯誤甚有可能重演。

筆者並非要在此支持某一候選人,畢竟策略投票的弊端既可落在泛民,也可落在建制。問題是我們既然理解港式比例代表制問題多多,是否應該從速改革?早前泛民提出在普選以後把所有議席一分為二,一半為小選區單議席單票制(18區每區約分為兩區),一半為全港劃為一區的比例代表制,以平衡大小政黨的代表權益。筆者提議在比例代表制的一半再加上個最低當選比率,例如採用海外民主國家普遍使用的5%,即候選人名單最少要得5%的選票才可獲分配議席,以免候選名單泡沫化。

在未有改革之前,筆者呼籲選民不要過於熱中策略投票,讓選舉回到政綱之爭。細心留意,可發現香港政團放在政綱的心思差距很遠,有的可達三四萬字,有的只有三四千字,有的竟然連代表整個政團的政綱都欠奉。選戰很容易流於口號之爭,但求在選民心目中留下一個「企硬」或「親和」的形象。然而未來的政治議題無從預測,只有理念成熟完備的候選人才能回應各種未知的挑戰。與其終日在電視機前分析民調上落,不如上網逐一細看政團對多項政策的政綱,然後投下忠於自己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