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星期日

黃偉豪: 1比99的不公義:自由市場的迷思



今日是香港的「佔領中環」行動在法院的頒令下要撤離匯豐總行地下廣場的日子。與此同時,在世界其他國家,包括行動發源地發起「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美國,其運動的聲勢、規模和受公眾及媒體關注的程度均有下降趨勢。這是否表示困擾覑全球的經濟危機和金融海嘯的威脅已逐漸解除,一切快要雨過天晴?

對於以上問題,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全球金融危機的威脅根本並未解除,歐美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財赤及國債是天文數字,實體經濟復蘇仍是遙遙無期。而隨覑全球唯一餘下來的經濟火車頭中國的經濟也開始放緩,亞洲區的資產泡沫揮之不去,新一輪和更嚴重的危機爆發風險反而在不斷增加。不過,自由市場今次面臨的真正和最致命的危機,是在理論和價值之上,甚至是一場學術上的危機(intellectual crisis)。一度聲稱可以解釋現實及給人類帶來幸福生活的自由市場模式,似乎一夜之間失去法力。它不但不能有效解釋如今所出現的問題,更把人類帶入了一個黑暗深淵。

在「佔領華爾街」運動上,一句主要的口號是「我們是99%」,反映在一個完全跟從自由放任市場的模式下,所出現的只是由社會上最有權力的1%的人,壟斷了大部分的資源,其餘99%的人只能面對貧困和受苦。不少學者,當中不乏經濟學家,已不斷走出來,指出由始至終自由市場只是一個從不存在的迷思,甚至是1%的人為了鞏固和合理化有利自己的社會秩序,而建立的論述或謊言。

要了解有關自由市場的失敗、局限和不足的討論,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近年的多本著作,均極具參考價值和啟發性。他和一般對自由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批評者不同,他的言論更有權威性,因此對盲目和無條件地接受自由市場的教條主義就更具破壞力,突顯其如何缺乏說服力及脫離現實。

政府與市場互補不足

斯蒂格利茨的權威,主要來自他本身也是一位經濟學家,並且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更難得的是,他絕非像不少現今的經濟學家一般,只躲在大學象牙塔內閉門造車,沉迷於一些自我想像出來的數理化模型,相反,他曾任世界銀行副總裁和首席經濟學家,真正達到經世致用的境界。

自由市場可有效運作假設  根本不存在現實世界

早在他著有的公共財務教科書中(註一),已指出沒有政府參與及有效監管的自由市場只存在於理論的層面,而非現實之中,絕大部分有效運作和健康增長的經濟體系,也是奉行政府與市場互補不足的混合經濟(mixed economy)。

2009年出版,分析2008年金融海嘯成因的《Freefall》(直墮)一書中(註二),斯蒂格利茨指出金融海嘯之所以出現,正正源於把本來只出現在理論和虛構層面的自由市場,毫無保留地推至現實當中。由於很多自由市場可以有效運作的假設,根本不存在於現實世界,對99%的人來說,結果出現的不是更多競爭所帶來的更多選擇和更美好的生活,而是企業的壟斷和暴利,社會變得更不公義、貧富懸殊及缺乏上流的機會。

他的最新著作《The Price of Inequality》(不公平的代價)更可以被視為向硬推自由市場這迷思與騙局而自肥的1%所下的戰書。書中揭示了很多駭人的數據,顯示不平等的問題已到了水深火熱的程度。在美國,貧富懸殊的嚴重程度是自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差的水平。在2007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居然擁有全國超過三分之一財富,而Wal-Mart(沃爾瑪)6個承繼人的財富,竟然是全國最底下三成人的財富的總和。更諷刺的是,不平等的現象並未有因2008年的危機而轉勢,反而使引致危機的1%的人變得更富有。在2010年,這1%的人佔去了新增收入的93%

不平等源於不公義制度

不平等源於一個不公義、沒有平等機會的制度。1%的人利用自由市場的迷思,建立一個由他們操控和壟斷的制度。正如斯蒂格利茨在書中指出,最令人不安的是,這不公義的制度把經濟和政治的權力結合,製造種種有利1%的政策和遊戲規則,並且滲透至傳媒和教育之上,使99%的人相信自由市場的迷思,甘心接受他們面前的最差,已是在現實世界中可以做到的最好,對不公義麻木。

有評論者把斯蒂格利茨和另一位同樣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樣經常把自由市場批評至體無完膚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Paul Krugman(克魯明),視為主張政府干預的左派和凱恩斯主義學者。這一種分類是有誤導和危險的,因為它把現時有關自由市場的爭論和反思,淪為難分對錯的意識形態之爭,忽略了整個學術討論的真正意義,是要找出誰的理論與模型最能有效解釋現實和改善世界。

亦有評論認為他保守,因為他仍主要覑重加強政府在經濟上的監管和責任,並未完全放棄市場的角色。這一評論所忽視的是斯蒂格利茨在這時代背景下的貢獻。在自由市場的迷思作為共同的敵人下,打破缺口,釋放想像空間,似乎是知識分子的首要任務。用回斯蒂格利茨自己的語言,他主要是想證明自由市場外的另一個世界的可行性(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而非否定有比自己所提出的建議更理想的世界的存在的可能性。

在美國一個如此成熟的民主體制,也可以讓1%的人高高在上,如此壟斷社會上的政治和經濟的權力和資源,在沒有民主體制的香港,其前景更顯得不樂觀。要避免比現時更極端和更荒謬的分配不均的情在香港發生,除了要加快香港的政治改革外,同等需要的是思維上的更新,思想空間的擴闊,走出自由經濟的迷思,對於其他自由市場外同樣可行和更公義的模式,有更多的討論和想像。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參考資料:

1. Stiglitz, Joseph.2000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3rd ed. New York: Norton.

2. Stiglitz, Joseph. 2009Freefall: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f the Global Economy. NY: Penguin.

3. Stiglitz, Joseph. 2012The 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NY: N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