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星期二

陳惜姿﹕守護下一代,守護香港的將來



我們是一班平平無奇的家長,平日要工作維持一家生計,下班後要替子女看功課,準備測驗默書,已經疲於奔命。子女的教育,我們十分關注。政府每年花巨額在教育上,我們是納稅人,把子女送到本地學校,原以為可信賴政府,信任學校。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下稱指引)4月出台,引起教師和學生團體關注。及至《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下稱手冊)出現,連一向身心疲累的家長也猛然醒了。這手冊是教育局斥資千萬資助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編制的,內容卻偏頗片面,叫社會人士嘩然。

我們擔心國民教育課程成為洗腦工具,教育局卻堅持在9月於全港小學開始實行。關乎下一代的教育,家長不能坐視不理。我們一班家長,成立「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正式向洗腦課程說不。

幾點回應

近一星期以來我們不斷約見吳局長,局長卻因事忙而拖延。若局長重視家長的聲音,便不應請較次級的官員接見家長,這不是有誠意的表現。

吳局長拒絕與家長會面,只撰文回應有關國民教育科的指控。由於無法直接對話,我們唯有在此公開表明立場。

吳指:《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並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編寫。本科課程綱要是在2012430日公布,而小冊子3月經已出版,兩者在時序和在課程組織編排上,絕無關係。把這本小冊子形容為政府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洗腦」工具,與現實不符,且有誤導群眾之嫌。

回應:吳局長此舉是與「手冊」劃清界線,市民大眾需認清以下事實:

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諮詢稿在20115月出台,20123月出版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明顯參考了諮詢稿而編寫(可比較兩者內容及格式)。

該手冊由教育局斥資千萬資助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編製,3月出版正好趕及在課程指引於20124月發布前印製就緒,該中心於6月份派發手冊予學校,亦正好配合了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於今年9月在部分學校的試行。

吳指:不是沒有諮詢-2011年諮詢-20124月定稿。在2011年,由本港學者、中、小學校長、教師組成,在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李焯芬教授領導下的課程發展議會專責委員會,辛勤工作,就課程綱要進行了4個月的公開諮詢,並與教育局的同事出席了不少討論會,從不同途徑廣泛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閱讀了千多份意見書。

回應:我們在網上再三搜尋,發現政府曾在201155日發出新聞公報,當中指:

「為配合有關諮詢,教育局於今日起,舉辦8場『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會,供中、小學校長、副校長及教師參加,詳情已上載教育局培訓行事曆(tcs.edb.gov.hk)。」

諮詢會詳情只上載教育局培訓行事曆,除非每日緊貼追蹤、仔細瀏覽教育局網頁,一般家長根本不會留意。而且諮詢會對象只是教育界人士,連傳媒也被拒門外,試問家長從何參與?最近教育局官員堅持「曾經作出諮詢」,無疑是砌詞推搪,強詞奪理。

吳: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不是全新事物,香港學校已有多年推行德育、公民教育的基礎。現在備受爭議的「當代國情」部分只是整個課程的二十分之一。

回應:概念上,我們認為國民教育應置於公民教育框架內,而非本末倒置。由一向行之有效的「公民教育」變為「國民教育」課程,目的就是要加入「國民教育」,還要獨立成科,此動機昭然若揭。再說受爭議的國民教育部分只佔二十分之一,只是詭辯。

吳:3年「開展期」回應訴求。

回應:教育局罔顧各方的反對倉促推行「國民教育」,是想製造既定事實。教育局亦未有提及3年試行期內/後是否有任何形式的檢討,如何面對及處理學校及辦學團體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及疑慮。事實上,接二連三有辦學團體表態暫緩執行國民教育,已反映他們對此課程有保留。

吳:不是政治洗腦,家長和市民大眾能先看看《指引》,並自行判斷這課程是否旨在洗腦,免給別人誤導。

回應:吳局長可能不知道,正正是很多家長仔細看完課程指引(不是摘要,而是181頁的完整版本,可於教育局網站找到)後,向我們表達了更大的憂慮。

我們重申,現時課程指引的幾大問題在於:

指引內對於國家的定義模糊,對「國」與「黨」如何區分絕口不提,令人質疑指引是否預設了「國家」即是完全等於「黨」,是不是「愛國等於愛黨」?

指引覑重表現《基本法》維持繁榮穩定的功能,避談高度自治,忽略《基本法》保障自由人權的理念;

整份指引只以正面字眼形容有關國家的描述,例如在領導人政策法規、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

指引多數叫學生「認識」、「了解」、「關心」、「體會」、「探討」,不鼓勵他們批評,如:在認識現任的國家領導人方面:「認識現任的國家領導人(如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等),了解領導人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以及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指引覑重為國效力與家國情懷,大於公民權利。當中要求教師以情「感動」、「激勵」學生,「孕育真情」,更是脫離客觀觀察、思考、分析及批判的理性學習。

守護孩子,就是守護香港的下一代。教育可以改變一個國家,也可以改變香港,我們堅決反對箝制孩子的腦袋,反對兒童由6歲開始被灌輸愛國教育。在我們搞聯署聲明的過程中,收到各方踴躍的支持。有家長告訴我們,729是他人生第一次遊行。這麼多年以來這麼多的事都未能推他上街,但洗腦教育做到了!除了家長外,有些人沒有孩子,有些人已移民外國,他們都紛紛支持我們,為的,是香港的將來。

我們的聲音愈來愈響亮了,局長你也應該聽到了。

(作者按:本文內容集合了關注組其他成員的意見)

作者是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




吳克儉﹕不打分、不排名次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評估

社會近日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討論,存有不少誤解,其中包括本科評估理念和方向。我希望能藉這篇短文,讓大家了解本科所建議的評估方法,消除不必要的疑
不設公開考試及呈分制度

有意見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分數」,會影響學生派位升學甚至公開考試的成積。我在此重申,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評估,是學習的一部分,覑重給予促進學習的提點及鼓勵反思。本科並不屬於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科目,亦沒有設立公開考試或呈分制度,因此不會對學生派位及升學,構成任何影響。

不鼓勵測驗、考試和「打分」

此外,亦有意見認為,本科會鼓勵學生刻意「作假」,只寫一些「討好」或「偏頗」的答案,以求在考試得到高的「分數」。本科課程指引,已清楚指出不建議學校給學生「打分」或以「分數」將學生互相比較,以及設置測驗、考試。

本科建議採納多種方法評估如觀察、反思、學習檔案。教師可因應學校及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能從不同視角,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第9397頁列舉評估模式例子以供參考。

多元化的評估

評估只是培養品德、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所建議的評估方法,絕對不是要為學生貼上標籤和作出比較,更不會以此用作學業評分和派位升學的參考指標。我希望大眾能消除不必要的恐懼,讓我們善用評估,讓學生發展良好的品格,才德兼備。

作者是教育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