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星期二

古德明: 請搭公車前來、郵寄



問:有入場券寫着Please use public transport in coming to the stadium(請搭公共車輛前來體育館)一語。介系詞為什麼用in而不是tofor

答:「Ining動詞」,指「在做……過程中」或「在……的時候」,例如:(1In pointing out the mistake, I did not mean to humiliate him(我指出那個錯誤,不是有心羞辱他)。(2In climbing the tree, he fell to the ground(他爬樹時,摔到地上)。Please use public transport in coming to the stadium有「來時請搭公共車輛」的意思。假如改為to come to the stadium,當然也正確,而且應比in coming通用。

至於for coming,文法同樣沒有錯,但也沒有to那麼常見。For較為強調目的,例如:Should public transport be used for advertising?(公共車船應不應供宣傳用?)

問:I have put one in the post for you today一語,是什麼意思?

答:In the post是「在郵寄中」,例如Your letter crossed mine in the post即「你我的信,同時相向寄出」,直譯則是「你我的信,在郵寄中交叉而過」。
I have put one in the post for you today即「我今天給你寄出了一件」,等於I have sent one to you today。假如郵購書籍,你也可以說:Could you put a copy of the book in the post for me as soon as possible?(這本書可不可以盡快寄一冊給我?)


 
古德明: (中華正聲)  質量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網站上有一段記載:「學院於二零零九年十二月與環球管理學院成立質量管理中心,以提升香港於質量管理方面之水平。」該中心的英文名稱是Centre for Quality Management。把「質量」當作quality(質素),當然是現代漢語譯法。

中文的「質」,是指質地,例如唐朝劉禹錫《砥石賦》寫朋友相贈的磨刀石:「有客自東,遺我越砥,圭形石質」(形狀是上尖下方的長條,質地是石頭)。」至於「量」,則是數量,例如《呂氏春秋》卷三說,每逢春末,天子會叫人「審五庫之量(細算五個國庫所藏不同器物的數量)」。中文的「質量」,應是「質地」、「數量」的合稱,等於英文的qualityquantity。臺灣國語日報社一九七四年出版的《國語日報辭典》「質量」條下注釋是:「數量和品質,如『質量並重』。」那時候,臺灣中文還未遭現代漢語嚴重蟊食,「質」、「量」分得清清楚楚。
但請看二零零五年臺灣全省縣市長選舉之後,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勝利宣言:「我們要民眾相信:『藍色(國民黨)執政,質量保證。』」所謂「量」顯然變成「質」的同義詞。二零一二年一月十一日,新中國中央政府官方網站報道國務院常務會議內容,當然也是以「量」作「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但是,一些生產經營者質量誠信缺失,肆意製售假冒偽劣產品。」

Quality中文除了譯做「質」,還可譯做「素質」或「質素」。例如漢朝劉向《說苑》卷二十孔子說,事物的本質,不加文飾,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吾思夫質素,白當正白,黑當正黑。」晉朝張華《勵志》詩說,木材砍削成器用,不塗丹漆,會糟塌本質:「如彼梓材,弗勤丹漆,雖勞樸斵,終負素質。」「素」有「本來」的意思。《楊太真外傳》卷上載:楊貴妃姐姐虢國夫人仗著麗質天生,「不施粧粉,常素面朝天(朝見唐明皇)」。「素面」即「本來的面目」。
中文每一個字都有意思,「質素」、「素質」二詞都合情合理。現代漢語的「質量」則怎樣?當然,在新中國,甚麼都不必講情理。就以他們中央政府那段文字來說,「肆意製售假冒偽劣產品」一語就有趣得很。偽者,假也。「假冒優良產品」無疑是「偽劣產品」,然則「假冒偽劣產品」是甚麼?我不知道。你去問主持那個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溫家寶吧。他據說經綸滿腹。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