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4日星期三

馮可立:「小政府大生意」 貧富懸殊禍根



香港經濟日報

過去的一兩個星期內,僭建事件又揚起沸沸揚揚的政治風波,使一些重要社會議題的討論又再次被忽略,真的令筆者慨歎香港的政治生態不單只是難以解決問題,而是連討論問題也難以開展。

在個多星期前,統計處公布2011年度堅尼系數上升達0.537,創歷年新高,不過統計處長歐陽方麗麗表示,在扣去除稅及轉移支付後,指數降至0.475,情況與06年相若,所以貧富懸殊問題並未進一步惡化。

看來,在官方眼中,貧富懸殊,或者說社會不平等,並不是甚麼深層次矛盾,正如卸任特首曾蔭權認為,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個構成部分,沒有甚麼大不 了,只要做好扶貧工作,便是功德無量。過去30多年的各項社會服務、綜援及低稅率,便是政府扶貧的最好例證。貧富懸殊這個「問題」,有需要討論嗎?

窮人非同貧窮 非派錢了事

有些社會科學學者認為,應該要分辨「窮人」及「貧窮」這兩個概念,前者是一群難以維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人,後者是因為社會資源分配過度傾斜而產生一些入不敷 出的社會階層。解決窮人的問題比較簡單,政府只須訂立生活保障的貧窮綫,以及提供援助。但是,在處理「貧窮」問題時,政府必須確保社會財富不會過度傾斜於 某些利益集團,亦因此使社會及經濟機會,不會被利益集團所控制,這便牽涉社會權力的再分配。其實,我相信曾蔭權是明白這一點的,不過他不想開罪既得利益集 團,不便說出來而已。

一般來說,堅尼系數是一個簡單方法,從社會收入的分布來分析貧富懸殊的程度。不過,它只是一個概括性系數,所以不少關心公共政策的學者都將這個系數分解或 擴展,連繫社會中各種政策範圍,例如堅尼系數與退休金下的長者生計、死亡率、健康,女性勞動參與率、城鄉收入距離等等的關係,希望帶來一些修訂社會政策的 視野。著名的盧森堡收入研究(Luxembourg Income Study)便是其中表表者,做了很多收入群與社會政策有關的研究,協助各國在制定政策時有所依據。

香港在這方面不是起步慢,而是根本採取了漠不關心的態度。可能因為政府一向認為貧富懸殊不是一個問題,統計處在這方面的研究只是提供着最基本的資料,顯示貧富懸殊有否惡化。但就算有所惡化,也缺乏進一步的研究,在政策改革建議方面付之闕如。

賺錢無障礙 助壟斷削競爭

貧窮的問題並非如統計處長所說,主要是家庭結構及人口老化的問題,而是社會資源及機會是否合理分配。在過去的30年間,新右派主義當道,將不少公共服務私 營化,使市民的需求推向市場,減輕政府的開支負擔。筆者多次指出,這種做法不是「小政府大市場」,而是「小政府大生意」,在香港這一個號稱全世界最自由的 市場,使寡頭壟斷的企業不斷坐大,破壞着市場競爭。

看看以下的一些例子︰傳媒報道,雖然失業率下降,但租金升、食材貴,卻令高學歷的青少年也要向食物銀行求助,靠每周不足100元的食物券購買急凍豬排和生 果青菜,以此果腹。東華三院的食物援助服務指出,有兩名在學的大學生需要求助於食物銀行,其中一名男生因與家人關係疏離,自己搬開住,每月租金5,000 多元,放學後做兼職自食其力,但微薄的收入只夠交租,根本沒餘錢購買食物,一日三餐無以為繼。另一名受助人來自單親家庭,母親是長期病患者,但該女生則堅 持不依賴綜援,一家生活費主要來自學生資助貸款計劃,生活艱苦。

房屋的私營化產生了向上而非向下的再分配,教育如是,醫療亦如是。不單如此,政府甚至對公共服務的支出封頂,要在基層甚至中產階級作「塘水滾塘魚」式的「用者自付」,使中下層階級的資源作水平流動的支持及津助,但是卻讓精英階層毫無障礙地賺錢,不斷吞食着整體社會財富。

缺乏政策研究 施政陷於苦戰

如果不扭轉私營化的政策方向,相信政府就算成立十多個關愛基金也無補於事。如果政府認為它只是處理窮人的最基本需要便洗手不理,不去面對貧富懸殊背後的社 會不平等問題,香港將會陷入一個深層矛盾而不能自拔。統計處請幫幫忙,做一些貧富懸殊的政策研究,如果它認為角色有局限的話,那麼,中央政策組應該擔當起 政策改革的角色,詳細地分析房屋、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福利、勞工等長期政策,如何協助紓緩貧富懸殊的矛盾。沒有政策研究的後勤支援,政府在社會再分配 的議題上只會不斷地陷於苦戰而無出路。

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客座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