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

信報社評:新舊房策資訊矛盾宜謀定後動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昨日表示,房署現正展開六個新居屋項目,定價方面,房委會內部已有共識,新居屋會以申請人的負擔能力為基準。換言之,新居屋不再跟以往一樣,與市價掛鈎。

可是,熱門候任房屋規劃及地政局局長張炳良最近與傳媒茶敍時發表有關房策的言論,卻與鄭汝樺的說法並不一致。他在被問及現時的樓價是否不健康的高昂時說,不 可簡單而論,暗示不會打壓樓價,又提出「港人港地」,企圖以公家興建的房屋照顧港人的置業需求。在新居屋定價方面,張炳良更表示未有定案,認為有兩點需要 考慮,分別是市民的負擔能力,以及定價和市價的差距如何處理。他甚至表示,房委會將考慮不同地點的新居屋定價策略應否不同。

很明顯,新政府 不一定蕭規曹隨,新居屋定價未必與合資格家庭的供樓能力掛鈎,反或會維持原有的做法,繼續與市價掛鈎。倘如是,即使收入與普羅市民差天共地的張炳良亦慨嘆 市區樓貴置業難,但看來他上任後首要解決的是市民置業問題,而非居住問題。由於梁振英最近也改口風,聲稱近日外地人買樓情況未影響港人置業機會,暫未需要 推出私樓「港人港地」。事實上,在憧憬新政府可能會開放綠表市場,讓白表人士免補地價購入二手綠表居屋的情況下,近期綠表人士已率先偷步入市,搶高優質居 屋樓價,呎價突破六千元的水平。

優質二手居屋的呎價,比昨日開售的將軍澳私人屋苑峻瀅呎價還要貴,後者首批賣盤即供呎價只是五千三百一十三元,較同區二手折讓約百分之五,加上銀行最近亦調低五大屋苑估價百分之零點五至百分之一點五,說明發展商和銀行對未來樓市的看法,顯然沒有一些居屋置業者那麼樂觀。

其實,目前對樓市前景的看法,市場參差不一。一方面,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樓價指數今年四月已創出歷史新高一百九十六點,較九七年七月的一百六十七點二,高出百分之十七點二。

另方面,新樓盤和二手樓,卻不乏劈價求售的情況。矛盾的現象,正好說明有關土地和房屋政策的訊息,新舊政府各有各說,莫衷一是。

滿足置業需求和解決住屋需要其實是兩碼子事,不可混為一談。前者是投資,仍然以市場主導,沒有改變過去幾十年來港人習以為常的置業階梯遊戲。政府以不同形式 提供資助,幫人「上車」,根本就是動用公帑成就個別社群或人士的尋租活動,客觀上有利樓市發展,鞏固所謂「地產霸權」。後者則屬社會轉付(Social Transfer)的一種,政策目標有利縮減貧富差距。

如果新政府未來五年大量興建公屋,當然可以解決基層的住屋需求,但興建需時,即使縮 短規劃、諮詢時間和加快興建步伐,至少也要四年後才可增加公屋數量,未來五年,相信仍然只能按現任政府計劃,每年供應一萬五千個。最近政府公布開發佔地七 百八十七公頃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將可提供公私住宅單位五萬四千個,以規模及安置人口計,不及當年沙田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要增加公屋供應量,談何容易。

居屋方面,以合資格家庭收入和與市價掛鈎定價,以及補地價用原價抑或市價計算,客觀效果全然不同。由於居屋與中下樓私人樓宇的需求重疊,不同定價和補地價可以分別推低或抬高樓價,相去甚遠,投資者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鑑於新舊政府有關土地和房屋政策的言論前後矛盾,資訊混亂,未清楚實況前,投資者實不宜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