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古德明: (中華正聲) 人生的優先次序



一月五日,《頭條日報》有電臺節目主持張笑容的專欄文字,說「假如你曾為人生的優先次序而煩惱,不妨問自己:『若今年是我在世最後一年,我會做甚麼?』」不是稍稍懂得一點英文,我不可能猜到「人生優先次序」的意思。

查陸谷孫《英漢大辭典》,prioritize是「確定(事項)的優先次序」,名詞priority當然就是「優先次序」。但priority除了指「次序」,也可以指「依次排列的事務」。張笑容說的,應是「人生事務的次序」而不是「人生的次序」:人生次序注定是由少年而壯年而老年,誰可自行安排?當然,現代漢語習慣以一個「標準翻譯」作個別英文詞語的替身,絕對不會按文意改動「標準翻譯」,我們不能獨怪張笑容。但中文和現代漢語不同。中文沒有「優先次序」這樣荒謬的詞語:「優先」就是在次序中排第一,不可再分次序。《漢書》卷一百說,太古之民,首重糧食、器用:「厥初生民,食貨惟先。」中文不會說「食貨在優先次序中排第一」。

「優先」不可以排次序,事情的緩急輕重則可以。例如宋朝朱熹《答何叔京》文說,處事要權衡孰重孰輕:「聖人顧事有不能必得如其志者,則輕重緩急之間,于是乎有權矣。」清朝陳確《與吳仲木書》說,品行首重仁愛:「百行之中,又有緩急先後,故又曰『君子務本』。」《野叟曝言》第五十六回水夫人教訓兒子說:「遇着義所當為,自宜勇為,不畏鼎鑊,不避湯火,但須斟酌輕重緩急,以為申屈進退。」把陳確的話改為「百行之中,又有優先次序」,你就可以看到現代漢語多麼下流。

而下流正是新中國官話的特點。例如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五月七日說:「政府交立法會審議的法案,應定好優先次序。」臺灣新北市長朱立倫六月五日說,許多學校不肯撥出空置場所配合公共託兒服務:「許多國立小學在閑置空間釋出上,搞不清楚優先次序的重點。」《中國經濟時報》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四日報道:「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建議,盡快確立農村環境保護的優先次序。」

「假如你曾為人生事務的緩急輕重而煩惱」、「法案應定好緩急先後」、「許多國立小學未能權衡輕重」、「當局應盡快釐定農村環境保護事宜的輕重緩急」─這樣的中國人話,今天幾乎沒有人說了。新中國人連說話都以做洋奴為榮。Have you ever had trouble sorting out your priorities in life?這就是「你是否曾為人生的優先次序而煩惱?」孔子說:天子將喪斯文也,吾已矣夫!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