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

林天悟:從悼華萊士說起



流亡美國的中國民運人士兼天體物理學家方勵之,本月6日在彼邦猝逝,噩耗令民運領袖王丹哭倒,同道人亦悲痛不已,那種痛除了因偉大學者離世,也從中 窺見了自身的命運。方勵之與妻子李淑嫻在六四慘劇後逃進北京美國領事館,翌年流亡到美國,繼續在彼邦培育科研人才,然而有生之年無法回歸祖國,民主夢未見 寸進,其隕落代表了整代人的悲哀與遺憾。

方勵之甫歸天,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殿堂級記者華萊士(Mike Wallace)緊接其腳步而去,全球新聞界同聲一哭。有行家說,華萊士大概趕着去訪問方勵之,想像他們坐在一起做《60分鐘》,方先生會如何應對華萊士 咄咄逼人的「盤問」技巧呢?那會是一場精彩的對答!

香港記者不許人間見白頭

華萊士終年九十三歲,他在美國新聞界拼搏了六十年,當了三十年《60分鐘》主持,沒有他,就沒有這個受全球歡迎的新聞節目,而他亦成為新聞界偉人,其拼搏及永不言休的精神,成為同類節目及記者的典範。

記者總是走在時事最前線,但背後卻有不為人知的辛酸事,不少新聞從業員對工作過於投入,無法成家者有之,因工作導致家庭破裂者更不計其數。華萊士在鏡頭前運籌帷幄,面對頂級名人或國家元首從未怯場,但鏡頭背後經歷了四段婚姻,還因官司纏身患上抑鬱症,更試過服藥自殺未遂。

4月正值本港傳媒機構檢討薪酬季節,香港行家獲悉華萊士逝世,除了忙於回顧《60分鐘》的經典場面,也是時候思量個人前途。一位埋首整理華萊士生命歷程的資 深記者慨嘆,外國記者跟香港記者待遇差別太大了:「華萊士在2006年退休,那時他已八十七歲了,三十年來均當同一節目的主持人,試問香港哪有可能發生這 種事?」

在香港,記者是「不許人間見白頭」的工作,前線跑新聞,或者在幕前讀新聞的主播,絕大多數都是有青春、有活力之輩,白髮蒼蒼還要在前線跟「新仔」競爭,容易會被看成失意的一群,所以入行數年後,行家就得拼命往管理層爬,或者索性轉行。

造成這種現象有三個原因:一是前線記者薪金待遇偏低,不爭取上位就難以養家或置業;二是管理層的權力較記者大得多,不想長期「被勞役」,就要成為掌權者;三 是長期停留在同一位置,會被視為「不夠上進」,不少新聞從業員每隔數年總要轉崗位或機構,既是尋求更好的機會,也能突顯身價,當然,目標是要愈轉愈高職 啦。

以上三座石山是整個行業共同「守護」的潛規則,但也是時候從華萊士的故事吸取教訓──傳媒行業裏,有些人天生就是好記者,他們挖料及訪 問工夫一流,但未必會是好的指導者,若因為潛規則使然而硬升做管理層,結果只會苦了自已,也苦了下屬。入行多年,實在見證過許多好記者,升任採訪主任等職 級後難耐「夾心階層」壓力,為求安全感而提拔友好,結果令同事怨聲載道,最終甚至升職變丟職,人也迷失了方向,誠是可惜。

別說外國的月光特別圓,畢竟香港不能整套搬過來,且看看《am730》的例子吧。

視員工為工兵

香港記者協會的《記者之聲》今期以〈加薪追及通脹 am730 TVB標青〉前瞻傳媒加薪幅度能否追上通脹,去年通脹率為5.6%,結果只有無綫電視、《am730》的加幅追得上通脹,其餘機構的加幅由1.5%5%不等。

文中把《am730》標示為「良心僱主」,該機構去年除了有第十三個月雙糧外,前線記者可獲額外多三個月花紅,管理層則有五個月花紅。該報總編輯盧覺麟表示,公司讓員工分享三分之一盈利,提供較穩定及安定環境,人事更替率較低,由於大家都熟習工作,令報館的運作順暢。

不少傳媒機構視員工為工兵,管理層可按喜好派遣調配,甚至如玩「音樂椅」般互相交換,出發點可能是覺得對方有能力勝任新挑戰,但不少新聞尖兵就在儼如「被玩」的遊戲中喪失鬥志,硬着頭皮轉到個人不喜歡的崗位,怨氣愈來愈大,索性走人了事,實在可惜。

p.s.盛女愛造馬?

過去一周最熱爆話題,自然離不開《盛女愛作戰》,種種是非風雨自有人談論,筆者留意到是該節目編導岑應的身份,她原屬新聞及公共事務科員工,是《星期二檔 案》的編輯,曾參與製作「港男港女」系列。據報道,由於無綫前總經理陳志雲提出向新聞部借將,故岑應才會成為「盛女」編導,但近日網友踢爆「盛女」出鏡的 專家和受訪者,跟「港男港女」系列有眾多相同,質疑是做馬的廣告節目。

陳志雲點名要求岑應參與「盛女」節目,大概就是看中她這方面的人脈關係,故此出鏡的人雷同實在不足為奇。令行家關注的是她作為新聞部人員,應否借到其他部門呢?此例一開,會否陸續有來呢?

此情此境,不禁令人想起已故的伍晃榮先生,他大概是本港電視台最長壽的主播,以生動手法去講解體育新聞而備受觀眾愛戴。記得某年世界盃特備節目裏,歌手李克 勤提議找伍晃榮做拍檔,結果被否決了,原因是新聞部的人要捍衛專業形象,不能參與該類節目。直至伍先生退休了,才能以合約職員身份跳到其他節目。新聞從業 員的專業形象,往往就是這些鐵板規矩練成的,但願不會因盛女而崩潰吧。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