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

陸以正: 美容許以轟炸伊朗?




正如西諺所云:「這是個難以解答的問題」,因為每人都有他自己的看法,各個不同,而且相信自己答案的正確性,毫無保留,堅定不移。

如果有讀者拿本文標題來問我,個人的看法是:以色列如果願意效命,華府樂得裝聾作啞,聽任耶路撒冷(Jerusalem)的以國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去給伊朗總統阿赫馬.迪內賈(Mahmoud Ahmadinejad),以及在他背後,自「最高領袖(Supreme Leader)」卡梅尼(Ali Khamenei)以次的伊斯蘭教長們,嚐嚐戰爭的滋味。美國自己則袖手旁觀,辯稱德黑蘭美使館早已撤離,兩國並無邦交,裝出一副愛莫能助,袖手旁觀的模樣。

設在紐約的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簡稱CFR),出版有名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是各國外交官員與學者們必讀的刊物。全球一百五十個國家裏,訂閱該雜誌的總數達十五萬四千份。該雜誌今年第一期的全部內容,只討論一件事:就是「美國應不應該攻打伊朗?(TheIran Debate: To Strike or Not to Strike?)」。

這一期裏,該雜誌共刊出九篇文章,全都用於解析正反雙方的辯論。不但此也,三月一日,CFR還在紐約該會會所舉行辯論會,邀請兩位專家:克魯尼格(Matthew Kroenig)和卡爾(Colin Kahl)公開辯論,由《外交事務》總編輯鐵柏曼(Jonathan Tepperman)主持。

那場辯論的紀錄,不必等到四月底紐約出版的該雜誌寄達台北時,才能讀到全文。只要上網路的「推特(Twitter)」,也可透過畫面,從頭聽到底。依照《外交事務》估計,全球四百餘推特網站,大約有二十萬五千人曾聽到這場辯論。

自從已故的何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教長,一九七九年領導伊朗宗教革命,推翻巴勒維國王(King Mohamed Reza Pahlevi)以來,美國政府及民間一直視伊朗為敵對國家。在中東伊斯蘭各國眼裡,則不論激進派或溫和派,一致認為猶太人掌握了華爾街,而華爾街又掌握了華府的政治圈。雙方彼此都有無法消除的偏見,日久年深,這些偏見只會更加根深柢固,無法消滅。

如果拿伊朗和以色列做比較,好似大象與小老鼠,不成比例。伊朗在世界大國中排名第十八,面積一百六十四萬八千平方公里,人口幾近七千九百萬人。而蕞爾小國的以色列,面積才二萬二千平方公里。換句話說,伊朗土地是以色列的七十四倍有餘。兩國人口相差也很遠,以國僅七百八十萬人,不及伊朗的十分之一。

但是一九六七年的「六日戰爭(The Six-Day War)」,彈丸之地的以色列,橫掃中東,把埃及、敘利亞、約旦、伊拉克、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利比亞的聯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做為戰勝國,以色列迫使埃及割讓了加薩走廊(Gaza Strip)、約旦割讓了耶路撒冷(Jerusalem)城、敘利亞割讓了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

萬一中東戰火再起,以色列不必派軍遠征,只需把瞄準伊朗的飛彈,裝上核子彈頭,按一下電鈕,把伊朗正在建造中的煉鈾基地炸毀就夠了。這也是納坦雅胡總理最想做的事。以色列從未承認自己擁有核子武器,但也從未否認過。早年流行的笑話,說以色列如果沒有核彈,至少已懷孕十八個月,現在連提都沒人提了。

近三年來,聯合國大會(UNGA)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通過的譴責伊朗發展核武的決議,數不勝數;而德黑蘭的伊朗政府,一概置之不理。潘基文秘書長每隔一段時間,總要針對伊朗,說一番既算是勸導,又可做警告的話,有如對牛彈琴,毫無效果。

問題的核心,在於伊朗問題糾纏不清,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為此引起戰禍,便宜了伊朗。就美國而言吧,歐巴馬總統正忙於奔走競選。此時如挑起戰爭,無異把選戰轉變成支持他個人的民意測驗,損害自己連任的機率,拱手將白宮送給共和黨的羅姆尼(Mitt Romney)。何況中國大陸與俄國,肯定會以國際法最基本原則,即一國不得干涉他國內政為詞,在安理會與其它場合大作反美文章。吃力不討好,何苦來哉。

美國有這麼多考慮,以色列何必多管閒事,伸手替美國在熊熊烈火中,去撿燙手的栗子?外交關係協會舉辦的這場辯論,雖然引人注目,兩位辯論者都執教於著名的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Georgetown University),確係專家,但結論仍是進退兩難。

難怪歐巴馬舉棋不定,無法痛下決心,局勢只會無限制地拖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