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劉屏: 以要轟炸伊朗 說說罷了



不時有消息稱以色列可能轟炸伊朗的核子設施,以先發制人的手段確保國家安全。美國一些專家及媒體也有類似說法,尤其是保守派人士。還有人言之鑿鑿,說不會拖太久,說不定今年五月就要動手。
就在本周一,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訪問華府,在對親以的美國遊說團體演說時,強調「以色列堅決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又說「以色列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還說「絕不會讓以色列人生活在被滅亡的陰影中」。這番話呼應他去年五月對美國國會的演說,也似乎為以色列準備動手又增加了幾分佐證。

為什麼很多人相信以色列會對伊朗動手?因為有前例可援,而且以色列做得漂亮,再來一次幾乎不難。一九八一年,以色列出動八架F-16,每架掛載二枚二千磅炸彈,由六架F-15護航,成功摧毀了伊拉克的核子反應爐。當時以色列宣稱,如果再不動手,最多四年,伊拉克海珊政權會有「三枚、四枚、五枚……核彈,猶太人將再次經歷大屠殺」。

那次空襲看似效果不錯,讓以色列免除了核武威脅。然而隨著海珊垮台,愈來愈多的機密解禁,讓人恍然大悟幾項事實:第一,海珊當時根本尚未決定是否發展核武;第二,以伊拉克當時的核能實力,距離製成核武還很遠,再十年也未必成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由於以色列空襲,海珊下定決心發展核武,不但作法、地點極其隱密,而且投注的人力、資源非常可觀,從四百位科學家增加至七千位,經費由美金四億元增加至一百億元,其決心可見一斑。

只是海珊胃口太大,在一九九○年入侵科威特,招致國際聯軍修理,國際原能總署進入伊拉克,赫然發現伊拉克只須再四、五年即可製成核武,當即切斷了伊拉克的核武研發。

結論是:以色列在一九八一年炸毀的並不是核武設施。反倒是這麼一炸,讓伊拉克差點弄出真正的核武。

同樣的道理,今天伊朗是不是正在發展核武,不能由美國和以色列說了算。在很多回教徒看來,發展核武是罪惡,所以伊朗內部有爭議,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米尼即對發展核武持保留意見。因此伊朗有能力是實(西方專家謂伊朗可在一年內試爆,數年內完成投射裝置),但有多高的意願是另一回事。一向反以的伊朗總統阿瑪迪尼杰明年任滿下台後,新政府態度如何也是變數。

是否發展核武在伊朗國內尚未定案。但是如果以色列轟炸伊朗核設施,那幾乎不必問,伊朗國內反核武的聲音將立刻終結,就像當年的海珊,只能毫無選擇的大力發展核武。

就戰術而言,以色列在一九八一年的轟炸很成功。但是今天的情況不能保證以色列再次成功。第一,從以色列到伊拉克,單程不到一千公里;到伊朗則至少一千六百公里,來回三千多公里,已經是以國戰機加油飛行的極限。第二,經過的領空比當年複雜的多。第三,伊朗有空防及報復能力。以色列飛機攻擊伊朗後,就算全體安然返航,也必須立刻轉換為防禦的角色。第四,其他反以色列的勢力不會甘於寂寞。

國際原能總署不樂見以色列動手,因為伊朗今天多少還和原能總署合作,萬一遭到以色列攻擊,合作可能全面終結,原能總署將更不知道伊朗在幹什麼。大國也不樂見以色列動手,因為牽涉到中東和平、國際油價、荷姆茲海峽等重要水道的暢通等。

國際有共識,不許可伊朗擁有核武。納坦雅胡要求於伊朗的,諸如廢除庫姆的地下核設施、停止濃縮鈾並銷毀所有濃縮鈾成品、只保留製造醫療用同位素或核能發電燃料棒等,也正是聯合國絕大多數國家(包括中、俄)的共識,所以各國仍寄望外交折衝。

納坦雅胡何嘗不知道上述種種?但他仍不時讓人覺得「我們恐怕不得不動手」,因為藉此成功塑造了「以色列遭到伊朗威脅」的印象,不但激發內部的危機意識,也在國際上獲致同情,例如歐巴馬一再提到「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是牢不可破的」,這些對以色列當然是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