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

林泉忠﹕日本人的「南京事件」觀



今年是中日兩國恢復邦交40周年的重要年份,雙方早已安排了一系列慶祝活動。然而,日本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於220日公然在到訪的南京市代表團面前發表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隨即引發中方一連串的反彈,使今年應有的友好氣氛蒙上了陰影。

中日關係40年的「不定時炸彈」

南京政府已宣布暫時中止與名古屋之間的官方交流,取消了原定於3月舉行的「中日友好南京柔道館」開館二周年紀念儀式,同時推遲了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日本駐滬總領事館共同舉辦的「日本文化周」活動。

然而,事件並未因南京市的一系列反制措施而平息。河村於227日召開記者會,繼續為自己辯護,同時拒絕收回相關的言論。到了32日的名古屋市議會上,日本共產黨籍議員鷲野惠子在質詢中以嚴厲的口稱:「市長的言論已經發展成外交問題,影響到日本國內的出口,影響到包括觀光業的本地經濟,(市長)應道歉並撤回相關的言論。」不過,河村仍堅持早前在記者會上的辯解,只稱「希望與南京市坦率討論,繼續發展雙方的友好關係」。

在如何「正確」認識日本侵華戰爭等「歷史問題」上,戰後日本社會一直存在許多爭論,不僅成為兩國民間友好交往中尷尬的「敏感」問題,也成為導致中日關係惡化的不定時炸彈。

河村之所以如此「口硬」,其實除了個人因素外,也反映了該議題在日本戰後6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弔詭現象。

日本政府對「南京事件」的態度

多年來,「歷史問題」透過幾種層面呈現,包括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文部(科學)省通過「右翼」史觀的歷史教科書、中國戰爭受害者到日本法院提出訴訟要求賠償、日本於中國東北的遺留毒氣彈處理問題等等。除此之外,歷屆日本官員個人否認過去戰爭罪行、推卸戰爭責任的「失言」,不僅每每喚起受害者的慘痛記憶,也刺激反日民族主義的高漲,成為導致日本與鄰國之間的「歷史問題」揮之不去的重要因素。

其實,河村的言論在日本並非個別事件,否定「南京大屠殺」的觀點早已有之。

「屠殺否定論」的登場

「南京大屠殺」,在日本多以「南京事件」稱之。雖然1946年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已認定大屠殺的事實,並清楚指出被屠殺的中國人「超過20萬人」,然而由於日本的教科書大多輕描淡寫,因此一般人對該事件的來龍去脈並不熟悉。值得強調的是,戰後日本之所以能在經歷過美國佔領期間後重新出發,發展至今天的格局,其前提是接受了這個在日本俗稱「東京審判」的結果。因此,戰後日本歷屆政府並不敢公然否認「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另一方面,日本社會對「東京審判」卻也一直存在異議,認為是「勝者對敗者的審判」,質疑其公平性。

在質疑「南京大屠殺」史實方面,最早在日本社會引發廣泛關注的,要數作家鈴木明於1973年出版的《「南京大虐殺」之虛幻》。此書問世後,「屠殺否定論」者層出不窮,主要論者還包括田中正明(南京大屠殺的最高責任者松井石根的前秘書)與東中野修道(歷史學家、日本「南京」學會會長)等。雖然有更多的歷史學家如洞富雄(早稻田大學教授)、笠原十九司(都留文科大學教授)、藤原彰和吉田裕(同為一橋大學教授)等透過論證加以駁斥,然而「南京大屠殺」的爭論並未因此停止。

「否定論」在網絡的散播與影響

另一方面,「屠殺否定論」出現在國際媒體,並因此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是1990年時任日本眾議院議員(現任東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在雜誌《花花公子》的採訪中,直言「南京大屠殺」是「謊言」、「中國人編造出來的故事」。此一採訪經刊登後震驚國際社會,並一度引發國際史學界對此一事件探究的熱潮。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於1997年出版的名著《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便是在此一脈絡下問世的。

然而,國際輿論的壓力並未使日本社會圍繞在「南京大屠殺」的爭議銷聲匿舻。不僅如此,日本社會在90年代後期開始右傾化,以「右翼」文化界人士組成的「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也開始編寫改變「自虐史觀」的教科書。一時之間,「右翼」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日本的書店。而網絡的興起,也使「右翼」史觀大量充斥於網路世界,對原本在戰爭責任上缺乏清晰認識的日本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造成不可低估的影響。年前,在筆者任教的日本大學課堂上,負責以「南京大屠殺事件」為題發表的學生就在報告中指出「『南京大屠殺』有『存在』和『不存在』兩種觀點」,聽者便留下了「該事件有待釐清」的印象,該名學生坦承此一說法來自網絡上的言論。

「南京大屠殺」在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中,扮演覑指標性的重要角色。戰後國人透過「南京大屠殺」的磘述,了解到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包括「憤青」一代的「反日」情結,也大多來自大屠殺相關的圖片與描述。另一方面,對許多不願直面過去侵略戰爭的日本「右翼」及許多日本民族主義者而言,「南京大屠殺」則是最刺激他們民族自尊心與榮耀感的死穴。

1995年,曇花一現的社會黨籍首相村山富市在「戰後50年」之際,反省過去日本對鄰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與殖民主義統治,並首次清晰地對亞洲受害者道歉,此一「村山談話」後來成為歷屆日本政府沿襲的外交精神。不過,民主黨政府雖然不支持河村的言論,從鳩山至今的3屆政府在「歷史問題」上也不再與中國過不去,然而從「隱性右翼」野田佳彥的上台,到河村的「突然發難」,再到石原慎太郎的加持,在在反映了「歷史問題」這顆中日之間的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如2005年一樣,在未來的中日關係中引爆。

作者是日本琉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