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陶傑: 錢和快樂




錢不一定帶來快樂,但喜劇演員米拉根說得好:「在悲慘局中,錢可以帶來比較開心的形式」(Money can bring you a more pleasant form of misery)。

所謂慘局,Misery,不論富貧,也不分歐美公民和非洲第三世界的饑饉:生老病死,是注定的。但有了錢,即使有了病,可以住養和頭等病房,像五星酒店,有鮮花和陽光,不必聽鄰床的呻吟,而且擁有公眾病房沒有的寧靜。

香港的醫療制度,是殖民地時代留下的規矩:頭等、二等、三等病房做一個手術,頭等三萬,二等七千,三等只要三四百,醫生告訴你:不同的價格,但醫療的質素一樣,不是說頭等價錢,開刀認真一些,三等的就當做宰豬,不,而是手術後,病床的環境不一樣。

這就是Money can bring you a more pleasant form of misery的哲學體現。
劍橋大學調查了九萬人,發現開心性格的人,升職和賺大錢的機會比整天愁眉苦臉的人高。如果把「對生活滿意」的比例分為共五分,一個二十二歲的人,如果衷心給自己多評一分,他比二十九歲的同輩年薪平均多兩千鎊。

薪金多一點,是不是快樂一些?以三十歲左右這個年齡,絕對是。因為有了多餘的錢,可以去旅行、約會、買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公寓,養一隻狗。從小開心的人,比較容易讀大學,找工作,性格樂天,一定外向,喜歡交朋友,人生的大門就更容易洞開。劍橋大學告訴英國政府:請決策者留意,想政府做得好,民望高,是要二三十歲這個階層的人盡量快樂。

香港特區十五年,八十後憤怒,九十後不滿,兩個特首都交不出成績,因為對於錢和快樂的哲學關係,完全不了解。叫香港人「獅子山下」,那麼薪金和收入呢?叫人「自我奮鬥」,租金那麼貴,奮鬥有沒有指望呢?殖民地時代對病房的劃分:價錢不一,但請放心,手術的質素是一樣的。有不平等的地方裏也有平等。所以柏拉圖說:做領袖必定是一個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