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葛惟昆﹕香港內地 和而不同



龍年伊始,輿壇鼎沸,一個萬眾矚目的焦點就是大陸人與香港人的關係。龍年向有龍騰虎躍之謂,也常逢動盪起伏,甚至多災多難。1976丙辰龍年之險惡,至今令人心有餘悸,2012壬辰龍年,更早被渲染成世界末日,但作為投身科學的人,並不迷信流年運道之說;作為香港大陸人,即出身大陸而定居香港的香港新人,也不相信大陸人和香港人的關係會因為一些個別事件和個別言論而蒙受傷害。縱觀歷史、展望未來,兩地和兩地民眾之間「和而不同」的理念一定會愈來愈深入人心,成為發展的大趨勢。

感謝孔老夫子在兩千多年之前,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樣極富哲理的命題。聯想到「一國兩制」的偉大思想和偉大實踐,我由衷地欽佩鄧小平先生的政治家胸襟,領略到他以君子氣度治國的理念和風範。香港主權的回歸,最大的難題是它與內地的差異。百年分割,使香港和祖國內地從政治、經濟、法制,到文化、觀念、意識形態,都具有重大的差異。這種「不同」,是歷史的產物,也是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一國兩制」則為這種差異下的回歸給出了最可行、最理想的方案。「和而不同」也正為「一國兩制」做了最好的哲學詮釋。

「和而不同」「一國兩制」最好哲學詮釋

香港與內地之不同,延續至今,但今日之不同,與回歸之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今日的不同,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兩地民眾間的分歧、矛盾,甚至衝突,是在回歸的大前提下,在一國的天空下,因此不是不可調和的。香港回歸祖國,為兩地民眾的交往、溝通和相互理解提供了一個與從前完全不一樣的大背景。一言以蔽之,兩地和兩地民眾之間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回歸是大前提,融和是大趨勢,振興是大前途」。

我理解孔夫子的原意,是指君子之間了解和尊重各自的特點、承認彼此的不同,而這種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是彼此和睦相處、共同和諧發展的基礎。反觀小人之間,總力圖使別人與自己苟同,把自身的意志強加於人,即使在強權之下表面趨同,內心實質是不和的。「一國兩制」,就是正視和尊重香港的歷史和現實,不求全「同」,而求大「和」,這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為世界政治開闢了先河。如果一味求同,把內地的制度法規強加於香港,其後果必然是不能和諧、無法融和,兩敗俱傷。事實已經證明,「一國兩制」的偉大創舉,為香港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也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

一味求同是不可行的

一味求同是不可行的。有些人希望香港和內地愈一致愈好,以內地的習慣和眼光來觀察香港事物和香港人,自然會產生偏頗。不客氣地說,就是小人之見。但是把兩地的不同僵化地理解,甚至誇張、放大,也違背歷史發展的進程,必然產生消極的後果。今天的香港,已經不是外國人的殖民地,它是祖國熱土的一部分,它上面飄揚的是五星紅旗,難道它還可能一成不變、與回歸前的香港雷同嗎?香港回歸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必然對香港自身和整個國家都帶來深刻和長遠的影響。如果不然,回歸又有什麼意義呢?香港和祖國大陸的紐帶必然愈來愈緊密,經濟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必然愈來愈頻繁、愈深入。《基本法》規定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但香港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之後,必然不同於殖民地時代的香港,這是任何一個有頭腦的人都會認識和接受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