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林行止: 孔慶東 郝鐵川 鍾庭耀 趙心樹




一、中港的「深層矛盾」,踏入二○一二年,開始釀成「表面衝突」,造成這種不和諧局面的導因,竟然是先富起來的內地人士過分熱愛香港!一月中旬,上千港人「包圍」廣東道一「名店」,皆因該店不想令於店內「搶購」的內地消費者身份暴露而禁止港人拍相,剝奪了港人的攝影自由,觸動了港人的神經;緊接着是醞釀已久的本地孕婦上街抗議內地雙非(雙親非港人)孕婦來港產嬰分薄港人權益的示威遊行;而在這些事件沒完沒了之際,又發生「內地孩童在地車進食被本地乘客怒斥」的風波……。這三宗「意外」,均因內地人喜歡來港購物、相信香港公私醫院提供較佳服務及視香港為適合全家旅遊的熱門地點而起。換句話說,香港既是購物天堂、旅遊勝地,還有種種內地所無的福利和自由,使內地人千辛萬苦亦要令其後代成為香港人!香港對內地人確具吸引力,顯示香港的一制有比內地一制優勝的地方,港人應引以為傲,倒屣歡迎內地人民,沒想到卻因此肇禍,引爆中港人民內心深處 的矛盾。

上述種種,若大家平心靜氣理性地處理,並把不守秩序不講法治的內地來客視為可增香港繁榮的「必要之惡」,許多問題都不難化解甚至一笑置之。試想,如果從尊重消費者私隱、同情「雙非」不惜一切爭取後代入籍香港的角度看,大家也許便會變得比較寬容;而那位盛怒大聲喝斥地車吃麵女童的港 人,若考慮乘搭長程火車的人慣於車廂進食及外地來客不知道香港在約四十年前已立法不准乘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進食(當年因霍亂肆虐而立法),「推己及人」,提出「溫馨提示(或警告)」,一場小風波肯定不會演變為大風暴。不過,回心一想,港人的「火爆」情有可原,因為政經現實令香港社會瀰漫着「上卑下亢」的不 平氣氛。行政長官以次的一眾決策性官員,見北大人那副逢迎阿諛的奴才相,丟盡港人面子,令港人自尊跌至谷底;加上社會不公不義以至貧富兩極化愈來愈甚,一般百姓心底有火,「路見橫逆」便惡形惡相以宣洩對現實的不滿,自然不難理解!

促使矛盾尖銳化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名教授(獲頒「教學一等獎」 及被校長讚為「才華橫溢……真誠且率直」)孔慶東就「地車進食」事件辱罵香港人,這位自稱孔和尚的名學者為此指斥「香港很多人當殖民走狗當慣了,至今還是狗」!又說「中國人都有義務講普通話,不說普通話是王八蛋」。又狗又王八蛋,真虧這位北大教授說得出口。非常明顯,前句直指香港人,後句連與孔教授有隙曾 被他指為「漢奸媒體」的《南方都市報》亦罵上了。孔教授態度囂張,口沒遮攔(似與「真誠與直率」有天壤之別),以低俗偏激的言詞挑撥中港人民的感情,徒顯他即使學識豐富,品格和格調亦不配當上在中國讀書人心目中地位崇高的北京大學教授。上面這兩句謾罵也許是「氣話」,但他還說「用法治維持秩序的地方,就證 明人沒有素質」。這即是說,在人人自愛自律的社會,根本無須法治(遑論政府的管治)。不知道這是孔教授的無知,還是借故諷刺一下他的內地同胞,因為中國政 府近年正致力於推動法治,依孔教授的推論,那豈非在申斥內地人民不自律不自愛即素質有問題!

孔慶東這番「高論」,令人看到北大教授的素質參差不齊,如果北大不給他任何「紀律處分」,那便證明自「古」以來北京統治者視南方人不忠不愛國(因此不斷向南方遷徙)的封建思想未變;加上南方諸省的海外移民百數十年來是內地革命的「人才庫」和財源,而現在香港更是有意向內地輸出民主的地方……。北京對南方人成見甚深的態度,由孔慶東不經意地洩露(Freudian slip)出來。

好辯的人會說,孔慶東享有言論自由,他對港人的批評因此不應受批評。這當然是正確的,事實上,並沒人設法去規限孔教授繼續發言的自由。問題是這種不能解決問題且蔑視法治醜化「香港(甚至內地)同胞」的言論,等於散播敵意,只會帶來負面打擊而無正面意義,這樣的言論又豈值鼓勵?

二、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近來火氣甚盛,連續「不點名炮轟」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指其負責的機構「十多年來為特定政團利益服務」,換句話說,站在中聯辦立場,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向來「政治不正確」,但何以最近才重槌出擊?答案很簡單,導火線 為該機構一月中旬公布「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港人只屬極少數的民調,這已惹惱郝部長;而更令他不滿的是,鍾庭耀計劃在「選委會」投票前進行一次「誰人當行政長官」的民調。如果坊間盛傳而從人選來源上看大多數選委的確會按照北京明示暗示投票的「選委會」,選出一名與變相「公投」的民調選出不同的人當行政長官, 便是京意與香港民意背馳進而令當選者的認受性受質疑;假使「選委會」的投票結果與民調選出的是同一人,則會予人以前者被後者牽着鼻子走的觀感。對某些人來說,那等同京意俯從香港民意,是大失天朝官威的事。面對這種多難困局,郝部長不知如何做才恰可,「再轟鍾庭耀」才顯得有點氣急敗壞。

經驗顯 示,京意向來不當香港民意是一回事(行政長官民望在民調屢創新低而京官照讚如儀便是顯例),因此,「選委會」選出民調的「落選者」,不足為奇;為彌補此缺陷,郝部長試圖以言文攻勢解此尷尬之局,一來顯得他注重香港民意,二來可見他致力於拉近京港的差距,不再視「南」轅「北」轍是常態。這是郝部長思想比較進 取和勇於任事的表現。至於京官(內地的和駐港的)含蓄地或明顯地干預香港事務,以至他們對不同道的港人亂扣帽子,已是司空見慣,不必認真看待。事實上,作為外派官員,面對「針對性」的民情,郝部長又能怎樣做?

外派官員,固然無法不照足京意辦事,就算只有「內地關係」的學者,亦可能違背學術良 心而作出令自由學者覺得智慧受侮辱的事,這是何以有美國經濟學家「溫馨建議」內地出身學者應於文章後註明「是否有意回內地發展、家屬是否在內地」之類的「免責聲明」以使讀者知所辨認的原因(見一月十七日本欄),因為終身教職只能保障學者在自由世界的學術及言論自由,若他們有這樣那樣的「內地關係」,便得 「另眼相待」。未知周一在他的專欄中略略提及此問題的雷教授以為然否?

循着上述的思路,筆者提議浸大為「搶先公布未完成民調風波」委出的五人小組,應把傳理學院院長趙心樹教授的「內地關係」列為調查項目之一,如此才較易查出真相、平息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