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1日星期六

明報社論: 航母僅懾敵 封海損復蘇 制裁大方向 美伊難即打




春節前,幾個大國官員驛馬星動,美國財長蓋特納訪問中國、日本;蓋特納訪問亞洲的同時,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閃電造訪土耳其48小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中東訪問。表面上,這些都是例行性質的友好訪問,但事實上,這些訪問多少都和伊朗局勢有關——蓋特納和伯恩斯的任務,是要說服中、日和土耳其減少進口伊朗石油,達至經濟制裁伊朗的第一步。日本對美國言聽計從,表示會考慮減少伊朗石油進口,早前歐盟也傾向禁止伊朗石油入口;土耳其則幾乎一口拒絕美國的壓力;中國雖然初時沒有明白表態,到上周四,溫家寶表達中國立場,希望保持霍爾木茲海峽航道暢順。安理會5強,中美英法對伊朗的取態各不同,只欠俄羅斯未表態。

現在,最大的懸念是美國會不會攻打伊朗。從早前的發展來看,美伊因伊朗核問題對峙,伊朗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一度傳出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美國「恰巧地」有3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到了附近水域。美國的說法是遇上航母換勤,所以才有3個戰鬥群。這種外交言論掩不住火藥味,2003年,美英聯軍攻打伊拉克,美軍是待5個航母戰鬥群齊集才攻擊,這不是說美國今次要有5個戰鬥群才動手,從過去30年美國軍方的手術式空襲來說,若是打了就走,一個戰鬥群就可以。因此,美國的姿態是拉弓不發,看覑伊朗的態度行事。

美國的戰爭邊緣政策有時會奏效,有時則不,關鍵是另一方會不會在大軍壓境下吞下這苦藥丸。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倒台後,海灣最強的國家是伊朗,美國好不容易才從伊拉克抽身而退,若轉過頭來再遣兵中東,兵疲馬乏,師老無功的可能很大。美國這次是通過航母震懾,加以組成反伊朗或禁制伊朗戰線,軍事與經濟手段交替互用,逼伊朗低頭。

華近半石油途經  籲確保海峽和平

美、英、日等是所謂自由世界核心,同唱一支歌並不稀奇,中國的態度是支持無核區,就值得仔細觀察。中國近半石油經霍爾木茲海峽水路而來,一旦因核問題而出現伊朗封鎖海峽,中國的能源就和日本一樣給人扼覑喉嚨。今天中國對能源需求殷切,可從中國能源企業四出尋找石油煤炭及天然氣可以看到。若美伊因核問題動武,或因此爆發激烈衝突,令致霍爾木茲海峽難以航行,什麼盟友都是空話。因為,中國絕不會讓這種損及本國巨大利益的情發生。

不願出現巨大利益損失的還有美國和伊朗,以及世界主要用油大國。霍爾木茲海峽最窄處僅40公里,伊朗不必出動海軍,光是陸軍炮兵就可以有效封鎖海峽,但是,一旦封鎖海峽,據分析師評估,只要封鎖30天,國際油價會茘升到500美元一桶,際此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朗,炮聲一響,恐怕未來幾年都日子艱難。另方面,伊朗倘若強硬到底,勢必令到本來中立的其他國家,支持制裁聯盟,伊朗更加孤立無援。中國的態度,正是對伊朗的警號。

既然開戰對經濟無好處,是不是意味美伊都只是虛晃一招,吆喝幾聲走過場?從目前情勢來說,到這刻仍然可以說是這樣。但必須指出,若然伊朗咄咄進迫,而美國國內總統選舉出現僵持,不排除奧巴馬下令快速的手術式突襲,發射幾十枚巡航導彈,派出隱形戰場炸幾回,拿點甜頭。從美國近代國內政治來看,出兵往往可解一時之困,人們應會記得,克林頓性醜聞案開審期間,美軍空襲蘇丹恐怖分子基地這場戲。伊拉克戰爭之後,大規模出兵,於美國而言,是不會在短期內發生,但遠程攻擊,消耗幾枚導彈而阻嚇伊朗兼提升民望,於美國式的政治考慮來說,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恐防突然施襲擊  美國安撫以色列

當然,目下的攻與守都以外交串連及經濟戰為主,美伊迅速接戰的機會不大,倒過來要小心以色列的單方面舉動。美國也察覺這一可能,近期在中東問題上美國態度取向積極,看來是安撫以色列鷹派,無謂假戲真做,把美國以戰逼和這台戲砸了。